近日,高校期末考试中出现了“老师外表最不像谁”这样的奇葩考题,而“写出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等也曾现身高校试题。不仅高校试题如此,中小学题目中也有“求三个喷嚏之和”这样的奇葩出没。国外考题的脑洞打开程度甚至更甚。如何看待这些奇葩题目呢? 据《武汉晚报》报道,26日,在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市场营销学》课程的期末考试上, 出现了几道“奇葩”考题。有道选择题是“本学期市场营销学老师在外表上最不像谁?”答案给出了“马云、何炅、李健、汪涵”四个选项。
高校考题考老师长相、翘课最多的同学 “在本学期市场营销课程上课过程中,没有被老师提及的人物是谁?”也出现在考题中。选项则为A。温勒 B。科特勒 C。埃里克伯恩 D。原一平。 据悉,任课老师曾在课堂上提到以前学生说他像谁。老师平时上课总会结合经典营销案例或经济热点授课,第二道正是考察的这一点。 对此,任课老师表示,为了考查学生是否经常来听课,是否认真听讲,此次试卷进行了创新,题目均是自己平时课堂上所提及的内容。 今年初,《大河报》曾报道过一些高校的期末神考题。南开大学考题也跟老师长相有关:任课老师照片选不对不及格。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的考题中,出现了“荆轲刺秦王是否属杀人未遂?” 南京大学中文系期末考卷上出了这样一道题:“请写出老师的名字。” 山东一大学则借鉴考核人力资源专业360度绩效管理中的同事相互评价,要求学生写出翘课最多的3名同学。
中小学题目求三个喷嚏之和 “水果题”违背常识 《武汉晚报》11月报道,武汉一所小学的学生家长在女儿课外作业中,发现了这样的题目:“爸爸+妈妈+我=(吉祥三宝)脚-鞋袜+草地=(?)三分之二青蛙=(?)枫叶+小溪=(?)一个喷嚏+一个喷嚏+一个喷嚏=(?)” 这道题目要求根据例题算出特殊的加减法,标准答案是“脚踏实地、有头无尾、落叶流水和接二连三”。这位家长表示,“我们都傻了。感觉完全不是那回事。”她把这道题目传给同事,大家猜来猜去,答案众说纷纭,对标准答案也有不同的看法。“虽然这类作业是为了帮孩子拓宽思维,但没有太大意义。” 该题其实来自浙江省给二年级小学生编制的语文暑假作业。由于内容太过无厘头,引起了很多网友的调侃,“野人”“感冒”等各种奇葩答案层出不穷。 “小明妈妈在超市买了15个苹果、20个桃子和1个西瓜,一共付了8块钱。小明妈妈的年龄是几岁?”据《扬子晚报》报道,这是2014年徐州睢宁五年级的数学考试题。 这道题目在网络曝光以后,引发了网友们的热烈吐槽。有网友说小明的妈妈一定是个城管,所以才能8块钱买回这么一大堆水果;还有网友表示小明的妈妈一定和卖水果的有某种“特殊关系”。 稍作分析,首先,小明的妈妈买了什么水果,买了多少,花了多少钱,和她的年龄有什么关系?这在逻辑上完全讲不通。其次,15个苹果、20个桃子和一个西瓜,一共付了8块钱,这明显和当前的物价水平严重不符,违背了生活常识。 类似的题目也出现在南京小学一年级的数学题中。“一条船上有牛13头,羊有6只,船长今年多少岁?” 据《成都商报》报道,去年,成都棕北中学八年级的一次物理周考中,出现了如下试题:“在成都市棕北中学,下面哪位既是帅哥中长得最胖的,也是胖哥中长得最帅的?A、花哥哥 B、刚哥 C、毅哥 D、侨哥。” “这一次的题目,就是让学生消除考试的紧张感。” 该校物理老师孙仁刚解释道,“虽然大多数同学都认为这道喜感题目是他所出,于是选择了B答案。但事实上这次题目是经过小组商议后进行的决定。目的就是给学生减压,增加情趣和动力。其实学生选择的任何一个答案,包括自己添加答案,全都是正确的,除了没有填的,都给了该题的2分。” 他继续分析说,从学生给出的答案也能看出孩子的性格。选择刚哥的属于比较严谨,根据刚哥的体型进行了选择。全选的同学,则表现在情商比较高,将所有老师一网打尽,谁也不得罪。自己另添加答案的,则体现了创造力。
国外奇葩考题脑洞大开:证明逝者确实埋葬于此 其实在国外,期末考试奇葩的形式、题目和地点更加超出想象,让人不禁想和出题老师“聊聊人生”。 据《广州日报》报道,美国某大学法学系曾出试题:如何控告一个电脑键盘对你造成了重大伤害?据说这是因为2010年美国的多家电脑制造商收到了不少这类控告的信函。 美国某大学哲学系伦理学考试则问学生:如果你家的狗狗跟你妈妈相爱了,你作何感想?请发挥你的想象力,写一份不少于2000个单词的报告。 美国某大学机械制造系考试试题:电影《钢铁侠1》的开头中,男主角托尼?斯塔克用粗糙的工具和原材料就造出了高超的逃生工具,你觉得这纯属胡扯,还是有可能? 在试题的创意性上,英国也不遑多让。英国某大学政治系试题:如果让美国总统奥巴马和英国首相卡梅伦互换位置,你猜会怎么样?有学生答道:“老师你先去问他们两位愿不愿意这样干,否则我不会浪费口舌。” 英国某大学哲学系的考试请学生阐述《哈利?波特》的作者J.K。罗琳和电影《007》中英国特工“007”的经典台词“邦德,詹姆斯?邦德”之间的关系。 英国某大学文学系的期末考题更让人哭笑不得:在《威尼斯商人》中,莎士比亚写道:一艘新下水的船只扬帆出港的当儿,多么像一个娇养的少年,给那轻狂的风儿爱抚搂抱!请问:你觉得自己是娇养的少年,还是轻狂的风儿?请回答问题,并据此写一篇不少于1500个单词的演讲稿。 期末考试形式在国外大学早已“奇葩”化。美国堪萨斯大学写作课程期末考试是为自己写份墓志铭。这个还不算夸张,加拿大国王大学学院的调查性新闻报道方法课的期末考试在一个墓地进行。 授课者将同学们带到营地山墓园,在墓碑前宣布了考题:学生分为两组,想办法证明坟墓主人的确埋骨于此。墓碑上写着逝者的名字,但没有人知道他的身份;死者去世的年代没有电脑,记录系统不完善,一切以纸质材料为主。 学生们从不同角度下手,在几天内找到逝者在医院的就医和死亡记录副本、墓园缴费资料副本、市政厅保留的非公开资料等等。有学生找到一本逝者的传记,传记中有一段引用了在逝者去世后3天出版的旧报纸,一名记者在现场悼念并目睹逝者盖棺下葬的情景。最后同学们在公共档案馆的微缩胶片中调出了报道原文,终于证明了逝者确实埋葬于此。
如何看待奇葩题目? 之所以被叫做奇葩考题,多半是跟那些正常的题目不一样的。它们或脱离生活实际,或不符合逻辑推理,或内容太过无厘头,或有些出格、出位,花样繁多,不一而足。学生也难从这些考题中获得知识或启迪。素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题目适度创新本是好事,但需要把握好度,否则难免过犹不及。 当然,不同的人对奇葩题目有不同的看法,题目的诞生本身也有它的教学环境,脱离环境去评价题目也许会有一些误解。高校考试中出现“教师长相”这样的题目,多半是出题人为了考察学生是否出席课堂,是一种变相点名。出现在中小学试题中,则多是为了调节气氛了。 《现代金报》曾提出,那些被称为“奇葩题”有神题和鬼题之分。神题是有道理、有意思、有益处的奇葩题,即使是一些是属于脑筋急转弯问题,也能够培养学生的另类性思维方式。鬼题,是指那些毫无道理、没有意思、对学生也不会有任何好处的题目。神题可以存在,可以启迪学生发散思维,鬼题却必须禁止,因为纯属哗众取宠。 《北京晨报》认为,真正的文化、科学与“奇葩”无关,它只是一种游戏与机巧。它诱导人们挖空心思去钻牛角尖,导致思维的僵化与单一。 寓教于乐没错,但是不能娱乐化噱头化,它是违背教育科学心理科学的。奇葩题耍的是小聪明,玩一把可以,但是绝非大智慧。人们常说聪明反被聪明误,没人说智慧反被智慧误的。奇葩题是否益智,只能自己掂对。 《钱江晚报》则指出,以“三个喷嚏”题目为例,答案可以是一个成语也可以是一个故事,有很多答案可以填充这个问号,只要能自圆其说,谁也不能说解错了。关键是让学生从各种孤立的事件中寻找内在的联系,并找到自己的答案。如果给出“接二连三”这样的标准答案,恐怕会限制孩子思维。 但说实话,现在有些题目恐怕很难找到意义所在。比如,网上流传了一道二年级学生的数学题:四个小学生出门,带了7张饼,如何分才能分均匀。答案是把七张饼叠在一起,然后切成四份。有没有被戏弄的感觉?解不出来的时候茶饭不思,解出来也没有什么值得欣喜的,更感受不到世间万物的奇妙。可见,不是每道奇葩的题目都是有意义的。 出题老师要搞清楚智力游戏和逻辑训练的区别,脑筋急转弯让学生不得不打破常规打破思维定式,去努力寻找答案,但纯粹为了奇而奇就没有太大意义。奇葩本身不是目的,让学生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有所收获才是目的。教育需要时不时跳出照本宣科,打破一些固有的模式,不过,其初衷不能背离寓教于乐,不能以追求智力游戏,寻找那种不着边际的灵感为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