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鉴古韵匠心,探寻非遗风华。随着2022年春季学期接近尾声,吉利学院校级公选课《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赏析》课程迎来了结业考试。在本学期规定课时内,来自该校各学院和各专业的120名本科生完成全部学习任务并顺利结课,成为非遗公选课的第一批受益者。
从课堂到课外,从理论到实践,从调研到宣讲,从蜀绣、蜀锦、成都漆器到青神竹编、绵竹木版年画、四川皮影、成都银花丝,从历史起源、制作技艺、传承大师到作品赏析、匠心精神、当代创新,七大国家级非遗项目让同学们耳濡目染,收获满满。吉利学院人文学院大二学生陈祚川自小对非遗文化有着浓厚的兴趣,这学期听说有非遗课程可以选修后,立马抢报学习。她在结课仪式上说道:“通过选修非遗课程,让我较系统地了解了非遗基础知识,零距离地接触到了蜀绣、蜀锦、成都漆器等非遗项目,传统文化修养得到进一步提升,同时也激发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并对今后的就业也有了新思考。”
《巴蜀非物质文化遗产赏析》公选课教师陈勇表示,非遗通识课程对增强当代青年大学生对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自信,培养非遗传承保护的兴趣人群和潜在从业者意义深远。一方面,非遗课程传递内在价值,使青年大学生较系统地了解和直观感受非遗,从而树立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另一方面,非遗课程培植青年传承人群,使大学生群体关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发展,既为文化创新、文明发展提供了数量庞大的内在动力和生力军,也培养出一批拟从传统文化中发掘机遇的潜在从业人群。
该校通识教育中心宋涛老师表示,多年来,吉利学院坚持从顶层设计出发,以学生为中心,积极构建通识教育体系,不断探索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特色和功能,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其中,非遗进校园,建立“非遗+”课程实践体系,深化美育功能,就是采取的具体措施之一。
据悉,在打造“非遗+”课程体系上,吉利学院坚持“建”、“请”、“扶”、“宣”策略。对内加强非遗课程内涵建设,成立课程团队,创新授课内容,提升教学质量,创建一流课程。对外,拓展教学资源,邀请蜀绣、棕编非遗大师进高校,引导非遗企业与吉利学院非遗社、非遗工作坊产学合作。此外,该校还大力支持非遗讲座、非遗沙龙、非遗文创、非遗进乡村、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活动,并通过学校官网、微博、抖音等线上平台积极宣传,培育非遗网络文化,形成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线上线下互融共促的建设局面。(王俊 通讯员 陈勇)
擦亮通识教育新名片,吉利学院,非遗公选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