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家长,你会从哪些方面去了解一所学校呢?是周边环境?是学校硬件?还是教学质量?或许学校的师资是其中绕不开的一环,今天我们就将尝试从“师徒结对”这个话题入手,和成都市第十八中学校(以下简称:成都十八中)的成熟教师和青年教师们来个深层对话。
我们为大家采访到了成都十八中的两对师徒,他们分别来自成都十八中的高中部和初中部,在和他们交谈的过程中,我们对成都十八中也有了进一步的了解。
张军
张军,中学语文高级教师,在成都十八中从教三十余年,市、区初中语文学科中心组成员,成都市微师培指导老师,成都市初中语文送教下乡培训活动指导教师;成都市数字学校名师答疑讲师,在“一师一优课”“课堂大比武”等赛课中多次获奖,在各级平台献课和讲座五十多场次。
姜昕妤
姜昕妤,成都市优秀班主任,成都十八中初中部语文教师,初中语文备课组长。毕业于西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曾获成都市班主任技能大赛特等奖,金牛区中小学家访“先进个人”,金牛区班主任技能大赛综合类特等奖,金牛区班主任技能大赛团体特等奖,主题班会课特等奖。
缘分来了妙不可言
在采访张军老师的时候,她告诉了我们一段有趣的过往。去学校应聘,但走错了学校,问路遇到的第一个人,居然是学校校长,于是自己就被学校留下了,一待就是三十年。这么戏剧化的情节却是真实发生在张军老师身上的事,谁说这不是她和学校的缘分呢?
张老师开玩笑地说:“我在学校周围走路的时候都不敢闯红灯,身为老师要以身作则嘛,因为说不准身边就突然走过来一个家长认出我和我打招呼说,张老师你好啊,你都长变了。”
时间能证明一切,学校周围的家长对老师们的尊重源自于学校口碑的逐年积累;时间也能改变一切,老师们送走了一届届学生,自己也将渐渐老去。
姜昕妤老师和张军老师
所幸,还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义无反顾地来到教师这个岗位上。
吴学衡老师就是成都十八中高中物理组的新生力量,他的师父杨波老师是他的中学校友,现在两人在同一个学校任教,还坐在同一个办公室里,谁又能说这不是缘分呢?
吴学衡认为师父是个很务实的人:“我觉得他自己的事情做得很好,我们看到了也会按照他的方式去做。”
杨波
杨波,十八中高中部物理高级教师,从教近三十载,曾获市优秀教师、区骨干教师、区优秀班主任称号。获市、区赛课一等奖,发表、获奖论文二十余篇。
吴学衡
吴学衡,十八中高中部物理教师,2023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学科教学(物理)专业。2024年参加学科课程与生涯融合教育赛课,课题《卫星变轨》获得省级一等奖;获金牛区生涯规划设计比赛一等奖。
教学他们是认真的
杨波说:“我主要是从三个方面对徒弟进行指导:第一个是抓学科和科学的结合,他除了要听指导老师上课,还需要试讲,要经过充分认证后才能去给学生上课;第二点是要注意课本与课堂的结合,教师上课实际上是把课本知识通过自身的理解进行演绎,既然是演绎就要有剧本,而教案就是剧本,像什么地方是学生的痛点,什么时候进入高潮这些都要有所体现;最后,课堂除了传授知识,它还是师生之间情感的相互交融,老师要有饱满的情绪,用真心去带动学生。”
物理组在办公室教研
谈起物理教学要点,杨波老师将作为理科老师的条理性体现得淋漓尽致,而作为文科老师的张军老师,则用形象生动的文字将语文授课的要点娓娓道来。
张军老说:“语文学科并不是简单的读读写写,它是有思维逻辑的。就比如,荷花端庄地站在那,为什么要用‘端庄’这个词,因为荷花的杆是直的,亭亭玉立的,你要还原这个思维的过程,要让学生学懂,就必须要有抓手。然后就是你授课时的语言一定不能啰嗦,要让学生愿意听下去。”
为了让自己的课更“精准”,她习惯将自己上课的全程都用手机录音,然后细细回放,多余的话删除,讲得不够的进行补充,如此反复锤炼,只求带给学生更好的上课体验。
在实践中不断成长
那么,怎样做才能让徒弟们快速地成长起来呢?
姜昕妤说:“刚进学校的时候,我是满满的干劲,但是找不到方向。我师父她就领着我来到我要带的班级,手把手地教我了解班级的情况,后来当我把所有工作都实践了一遍之后,我的思路就非常清晰了。”
姜昕妤老师在上课
或许师父除了要将学生领进门,还要给他信心,让他放手去做。
今年5月,吴学衡老师在“四川省生涯教育优秀课例展评”活动中荣获了一等奖。谈起获奖经历,吴老师还有些庆幸:“我的课题是‘卫星变轨’,要把物理问题和航天工程结合起来,对我来说是有点难的。我师父就鼓励我说,你年轻的时候不逼自己一把,怎么知道自己的极限在哪里呢?”
在师父的鼓励下,吴老师努力进行了尝试,高中物理组给予了他全力的支持,学校也为他解决了一切后顾之忧,最终他才获得了这份荣誉。
吴学衡老师参加赛课
姜昕妤说:“我觉得每一次不管是参赛还是什么,我内心都觉得是很有底气的,因为我知道师父她一直都在身边。”
一起磨课,一起研究要穿什么服装,张老师之于姜老师既是师父又是知心姐姐,她们深知,当徒弟走出校门,代表的并不是徒弟自己,而是整个学校,所以她们齐心协力,精益求精。
姜昕妤老师和学生们
人人都可以是老师
师父教会了徒弟许多,反之师父也能从徒弟身上获益良多。
张军说:“我们在探讨一些课文内容的时候,往往会发现她们年轻人会有一些新的理解,仔细思考一下是非常能站住脚的,这往往又能带给我新的启迪。”
张老师说,她在新人老师的帮助下还解锁了不少电脑上的技能。知识会随着时代更迭,因此教书也是一个非常新的职业,需要老师们不断学习。
张军老师和姜昕妤老师
吴老师说,他的师父不止杨老师一个,高中物理组的马老师也教了他很多。
杨波说:“只要组内的其他同志,你觉得有可取之处,你都可以去学习。”
这句话是杨老师的原话,他并不觉得徒弟只能有一个师父,三人行必有我师,取众家之所长,然后自成一派,这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物理组合影
温情氛围赓续传承
姜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小故事,刚到学校的时候姜老师有一堂课上得不是太好,她就向语文组的一位吴老师进行了请教。
姜昕妤说:“她当时很精细地给我讲解了,讲完之后第二天她还在办公室等我,给了我一个本子,本子上面她把整堂课都设计下来了,那个本子我到现在都还留着。”
姜老师不是吴老师的徒弟,但是吴老师仍然愿意倾囊相授,这让姜老师非常感动。
语文组合影
杨波说:“当我付出了真心的时候,那么指导的学生也是真心的对我,这就是我们指导老师感到最欣慰的地方,也是我们十八中师徒结对的一种文化传承。”
杨老师以真心对待着自己的徒弟,徒弟吴老师不仅感受到了,还运用到了实际当中,并且收到了不错的反馈。
吴学衡说:“我师父常说,关心学生要发自内心。我就秉持着这个理念,也很享受这个过程,当你的关心是发自内心的,学生是能感受到的,学生就会更愿意去听你在说什么。”
写在最后
当一粒种子在一片土地上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最终化作养分埋进土里滋养下一粒种子,这是新旧的交替,它是必然,是轮回,也是融合。因此我们很确定的是,成都十八中这片沃土不仅茁壮着学生,也繁茂着老师。
成都十八中,师徒结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