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留学圈传来了一个悲剧,美国常春藤名校康奈尔大学的一名中国留学生田妙秀(以下简称Tian),在期末考试周被发现在公寓身亡,这位学生正来自成都,疑自杀。
她离世的消息,让同学朋友都很震惊,但其实类似的事件已经让人并不陌生——近些年不断有中国留学生自杀的消息被报道。这也又一次将留学生的心理问题推上风口浪尖。
这些在大家眼里优秀、耀眼的中国留学生到底背负了什么不为人知的压力?而我们是否从未意识到孩子所经历的挣扎?
康奈尔大学成都女留学生自杀身亡
在同学朋友眼中,Tian无疑是学霸级的人物。
在Tian生前的社交媒体上,她标记自己的高中毕业学校为成都七中。而据2014年毕业的校友回忆,Tian于2011年7月参加七中举办的理科实验班的夏令营活动,并在活动期间取得优异成绩被选入成都七中理科实验班。
此外,她此前是七中科技协会的成员,代表学校科学技术协会参加过成都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并获奖;还参加了中国首届高中生美式辩论赛,进入西南成都赛区前16强;在中国中学生英语能力竞赛中获得全国三等奖。这样的优秀也延续到了留学。
在Tian身亡后,康奈尔大学校方发布声明表示,Tian是一名出色的学生,在今年春天时候还主动联系过Huili Grace Xing教授,希望能够加入研究队伍,并且在科学和物理方面表现尤其优异。
▲康奈尔大学发布悼念声明
不过,尽管Tian平时看起来很开朗,和周围的朋友关系也不错。但据大学同学描述,Tian在微信发布的朋友圈中,却没有那么阳光明媚,“有点忧郁。”
▲Tian生前发送的最后一条朋友圈
就在Tian被发现身亡的前一天,她给所有期末作业同组的好友发去了邮件,上面写着:“抱歉,我不能和你们一起做完这个项目。”同学收到Tian遗书后报了警,警方才赶到公寓中发现Tian身亡。
我们一点也不想以这样的方式听闻这个成都女孩的消息,但事实上,以这样的方式而被我们所知的中国留学生不在少数。在搜索框输入“中国留学生自杀”,就会蹦出一篇又一篇让人沉默的消息——
2016年12月,俄亥俄州立大学一名来自中国天津、品学兼优的留学生刘凯风在家中自杀身亡;
2016年11月,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来自中国上海的留学生杨志辉自杀身亡;
2016年1月,芝加哥大学布斯商学院中国留学生小陆(音译)跳冰湖自杀;
2015年1月27日,耶鲁大学中国留学生王璐畅从金门大桥跳入旧金山湾自杀;
2014年8月21日,加州州立大学富勒尔顿分校中国留学生林旭(音译)跳楼自杀;
2012年10月26日,素有“MIT才女之称”的麻省理工大学斯隆商学院中国留学生郭衡(音译)上吊自杀……
光环下挣扎的中国留学生众生相
这一桩桩悲剧都让人唏嘘不已。
要知道,这些学生无不是经过了痛苦的雅思、托福一系列考试,不断地提交申请,奋斗了无数个日夜,才终于来到梦想中的学府。但在诸多光环背后,却是不容乐观的留学生心理问题。
据耶鲁大学研究人员2013年发布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45%在耶鲁学习的中国留学生报告自己有抑郁症状,29%表示自己有焦虑症状,另一些包括澳洲和英国学校在内的高校调查也收到了类似的反馈。甚至还有统计显示,在美国各种族裔中,华裔的自杀率最高。
最近,在哈佛大学进行第八年学业的中国留学博士海伦·高,在《纽约时报》上撰文分析了给留学生带来焦虑和抑郁的压力来源。
2015年秋天,海伦·高开始了在研究生院最后一年的学习,而这一年是她赴美工作学习的第八年。
正是在这一年,她发现自己的心态开始崩溃了。
早晨醒来时,她能够清楚地听到自己心脏“噗噗”跳动的声音;研讨班讨论时,她支支吾吾地表述一些不连贯的观点,而同学们的声音犹如刺耳的噪音,将她的声音完全淹没殆尽......
在前几年,事情并不是这样的。并且,她一度很享受在哈佛校园中的时光,但是到了她读博最后一年,事情发生了变化。
▲哈佛大学
“那段时间,我没有心情关注周围的任何事物。埋着头从一栋教学楼走到另一栋教学楼,眼睛盯着地,心里数着地砖的块数,强迫自己不去胡思乱想。” 海伦·高写到。
焦虑症的发作令她意外。毕竟,这已经是她离开北京,赴美求学工作的第八年。
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在学校感觉到孤立,用一门陌生语言阅读的沉重负担,和在北京的亲朋长久分离产生的隔膜,都开始一股脑的压在她身上。
类似的压力也笼罩在许多中国留学生身上。
一位中国妈妈黎铭曾经用180天时间,走访了24所名校,接触了130多位留学欧美的中国学生,并将这些孩子的故事集结成《听说》一书。尽管有人努力挣回了学费与尊严,但中国留学生众生相远远更为复杂——
计算成绩的GPA像是留学生头上的“紧箍”,而他们的生存状态,就像起源于斯坦福大学那个著名的说法,“斯坦福鸭子综合征”——表面悠闲,鸭掌却在水下划得飞快。
在全美顶尖文理学院就读的女孩直言不讳地说,不喜欢自己的状态,“感觉就像是加强版的中国高考生,每天就是学习、学习,还是学习;话题就是拿A、拿A,还是拿A。”
曾经努力和美国同学交朋友,但他们总在谈论离自己很远的政治、文体,中国留学生感到学业压力太大,只能重新回到中国学生圈。可那里像极了国内的家长群,天天说排名论成绩,让人喘不过气……
有男孩因为高考失利,父母找了留学中介随随便便就为孩子选了所学校,希望孩子出国“镀金”。但男孩抵达学校以后才发现,那所排名低,偏远的大学并不能提供他想要的。可是在一年人民币几十万元的开支面前,男孩只能报喜不报忧……
中国留学生的压力来源到底是什么?
尽管这些留学生各自面临的问题并不一样,但从他们的困扰中,我们依然能发现不少共通点。海伦·高博士在自己的文章中,将中国留学生焦虑与抑郁的压力主要来源归结为四个方面:学业压力、对父母的惭愧、害怕导师对自己的不信任和得不到合适的心理疏导。
学业压力
其中最严酷的问题,莫过于学业压力。在之前十多年的学习经历中,中国留学生更适应以结果为导向的学习方式,而这无疑和美国强调分析过程及批判性思维的学习方式相冲突。
因此,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学生们越努力,越有可能会加深他们在国外的挫败感。他们一堆堆精心整理的笔记并不能促成一篇论文提纲;历史考试问的问题往往是关于假设情景的看法,而非他们努力记住的历史事件。这一切无疑令人灰心。
对自己的高期望与面临的困难,便形成了剧烈的冲突。
自认无法获取导师认可
另一个常常被人忽略的问题在于,中国留学生很难和学术导师建立富有成效的关系。
在此前美国西南部一所大学针对19名中国研究生的调查中,他们都表示他们的压力来自很难取得导师的信任。甚至有人担心,语言上的障碍可能会让导师怀疑他们的智力水平。
而另一些人坦言,晚上经常睡不着觉,翻来覆去地想自己白天和导师聊天时候词不达意的地方,比如不愉快的谈话,或者给导师的邮件中是否措辞不当……
事实上,很多美国学生也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但对中国留学生来说,这些问题显得尤为苦恼。
高额学费带来的经济压力,来源于经济的压力,也无比现实。很多中国留学生是支付全额学费的,每年的开销高达五六万美元,而这大约是目前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十倍。
对于工薪阶层的孩子来说,这笔花费可能是父母倾尽毕生积蓄才换来的。无疑,这加大了孩子们的压力,他们恐惧失败。因为他们会焦虑:自己的成绩是否配得上工薪阶层的父母为自己付出的大笔学费,这种焦虑甚至远超出高考的焦虑。
而海归并不算瞩目的月薪,似乎更加重了留学生们在这个问题上的忧虑。
难以向心理咨询师求助
尽管,在此前多次发生的中国留学生自杀或猝死事件后,学校在发布给全校学生的信件中总会在最后提到心理咨询的热线及咨询方式等等,然而对于留学生来说,似乎仍显得杯水车薪——
耶鲁大学此前的调查中发现,尽管中国留学生中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惊人,但是只有27%的人知道学校中有心理健康咨询的服务,而真正咨询过的同学,只有4%。
而在这些进行过心理咨询的同学们看来,它的存在似乎也是颇为鸡肋:除了等待周期的漫长和咨询时间的有限,更大的窘境是——语言障碍正是很多中国学生压力的根源,他们很难用英语去表述自己的困惑和情绪。
并且,这些咨询师或许并不能理解中国留学生对于家里美味饭菜的怀念。
当我们理解了中国留学生的压力,我们或许也该意识到,这些困扰,不只是属于留学生,国内的诸多孩子也可能出现相似的问题。中国留学生自杀事件,不过是一记又一记警钟。这让人反思,自己的孩子是否一样在承受着我们并未发觉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