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1.政策依据
①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一直以来,幼儿园特别注重中华传统文化的熏陶,追根溯源,回归大自然,源于生活,让孩子以自己的方式成长,给孩子最适合的教育。
②《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
③《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指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重视少年儿童健康,全面加强幼儿园、中小学的卫生与健康工作,加强健康知识宣传力度,保障少年儿童的生长发育。
2.前期课程建设
食物课堂“知”健康
知识类课堂。将关于食物的知识,融入到课堂。通过不同的p-steam活动,我们会在前期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认识和了解食物,并且树立健康的饮食态度。比如第一个月我们可能主要是帮助幼儿了解各种食物的名称;那第二个月我们就会帮助幼儿了解食物的营养;继而递进式地帮助幼儿了解这些蔬菜对身体的好处,哪些食物对身体是有益的,能帮助小朋友长得更高、更壮、更聪明。
技能类课堂。为了让孩子们对前期了解的食物有更深刻的认识,我们在认识层面走向需要开设更多的技能性课堂。所以,前期我们还借助各种平台、方式、资料,让孩子接触到食物的知识,让孩子在潜移默化中得到相关的信息。比如,我们在班级里会开展《撕名牌——蔬菜我知道》、《四季蔬菜大比拼》,我们也会在年级组进行演讲比赛、剧场游戏《我最喜欢的蔬菜》、《你发现的不一样的菜》、《我说知道的名小吃》;利用假期或者传统节日,开展有趣的烹饪活动。如“美食品尝会”、“传统节日食品展览会”、“祖孙三代美食共享荟”等活动,利用多元形式助力孩子们提高技能。
创意类课堂。孩子,生性活泼、不受固定思维模式的束缚,拥有奇特的想象力,这和大自然的丰富多样性相同。通过创意课堂“果蔬品设计大赛”、“我爱果蔬的色彩”、“果蔬变变变”“果蔬造型大比拼”等设计,在各种果蔬创意造型活动中,孩子们能够充分利用自然材料,进行创意画和创意造型与自然的连结,从小培养孩子们高尚的食物观。创意类课堂的目的是让孩子们对食物美好印象伴随一生,知道食物不仅是供食用、填饱肚子的日常物品,还可以做出仪式感,为幼儿制作食谱做基础延伸。
社会实践“玩”生活
我园P-steam教学法的本质是在真实环境下,孩子进行真实的活动,解决真实的问题,获得真实的感受、技能。基于此,我们进行了耕——享——劳的系列活动。
①耕——亲近自然,探索蔬果生长奥秘和规律。围绕“选—种—养—收—享”这条线,幼儿园和家庭为孩子开辟了种植场所,指导幼儿开展“挖挖农夫”的耕种活动,了解蔬果生长特点,学会分辨不同蔬果,掌握种植、养护知识,体验劳动的艰辛、食物的来之不易。在我园的种植地里,可供孩子直接去观察、去探索。每当播种的季节,
②享——走进社会,实践中拓展健康饮食理念。这里的享具有来两个层面:一是享受;二是分享。首先是享受(输入)当地饮食资源。二是分享(输出)自己对于美食及食物的想法。
③劳——融入家庭,做“爱劳动知感恩”的好帮手。开展“金牌小管家”活动,下发“小鬼当家”任务单,让幼儿通过:了解蔬菜—帮厨工作—制定家庭食谱—采购食材—学习制作食物——分享成品等活动,做爱劳动知感恩的好帮手。
食育评议“促”认知
我们的教师常常给予幼儿表达不同感受和想法的机会,引导幼儿从食物的种类、制作方法、口感等对幼儿园“两点一餐”表达自己的喜好和建议,并且启发幼儿以绘画、手工、童话剧、诗歌等显性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表现出来。此外,我们还融入家长评议。比如孩子的饮食行为、食物知识、就餐礼仪、烹饪技术等,我们都会有一个动态追踪。
环境创设“进”心灵
要让孩子们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健康的一生打下良好基础,单靠教师的力量并不足够,必须是教师、家庭和社会三方的协作,形成尊重自然、为自然而行动的良好氛围。
班级教师为孩子们营造绿色食物空间。班级教师自主创设了“果蔬走廊”“我的蔬菜百科”“幼儿园小菜园”等专属空间,以及通过植入绿色食物标识、符号等,让孩子们的周遭充满绿色食物的信息,让自然和环境去启发、指引孩子探索和感知。
传统饮食文化氛围传播。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有许多“自然主义”思想的精华,比如二十四节气相应的饮食风俗。
鼓励营造家庭食育氛围
我们与家长沟通,可以通过在家与孩子一起做食材的归纳或者说有条件的家庭还可以在家做一个蔬菜角,与孩子一起做科学探究,在增进亲子感情的同时也脑补孩子的百科知识;此外,我们聚焦从“昨天—今天—明天“”的这一线索,开展“祖孙三代美食同分享”、在家自我组织“果蔬知识家庭赛”、“最美果蔬技能大赛”等,家长与孩子共同参与其中,形成学习的共同体,以家长自身的行为魅力,将孩子代入食育情景中,从而达到给予孩子优质食育的目的。
(二)研究领域
1.p-steam教学。
2.幼儿园食育课程。
(三)现实问题
1.前期的进行食育活动,数量大,但是没成系统,还需统筹梳理。
2.有的优秀活动,但是没有向下研究、以及梳理成果,还有深挖的价值。
二、核心概念界定
(一)p-steam教学法
“p-steam教学法” ,是pbl与steam教学的结合版,它旨在让幼儿们自己动手完成他们感兴趣的、并且和他们生活相关的项目,从过程中学习各种学科以及跨学科的知识。它有以下三大关键点:
第一,注重学习与现实世界的联系;第二,注重项目制学习,应用跨学科综合能力;第三,注重学习的过程,而非体现在书面上的知识结果。
(二)食育
“食育”,旨在培养幼儿健康的饮食习惯的培养教育。是从幼儿期起,给予食物、食品相关知识的教育,并将这种饮食教育延伸到艺术想象力和人格培养上。
(三)p-steam下的食育
“p-steam教育法下的食育课程”,旨在将各学科知识嵌于项目设计中,注重以实际生活的真实问题为切入点,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带领幼儿综合运用理论知识解决饮食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等实际问题的能力,潜移默化地提高幼儿高阶思维能力、交流协作能力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并帮助幼儿认识偏食的危害,自觉做到膳食平衡、自制食谱等。
三、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食育推进和研究以营养教育、干预实验为主要途径和方法,围绕不同营养教育干预内容设计、主体、方式和效果等进行了大量对比实验和分析。Contento等对1980—1999年期间265例营养教育随机干预案例的分析发现,干预对象、内容和方式的调整对干预效果具有直接影响。Brug和Oenema等研究为“营养教育内容是其效果好坏的重要变量”这一结论提供了科学证据,与国家或学校组织的通识性课程相比,基于被教育对象饮食状况、预期目标以及食物认知水平的个性化内容能够增强其自我关联意识,并转化为主动学习营养知识和改善自身饮食习惯的行为。Tilles-Tirkkonen等对194名在校学生的营养教育干预发现,干预效果在干预对象之间并不均匀——低年级学生干预效果明显优于高年级学生。而在幼儿教育和成长阶段,通过提高幼儿园教员的营养素养则明显有助于改善幼儿园饮品供给。除对幼儿园教员营养干预外,向其父母施加营养干预同样对改善幼儿饮食大有益处,因为父母不吃早餐的习惯会逐渐带动孩子一起“逃避”早餐。此外,面对面的营养干预以及以校园菜园和餐厅等为载体的营养教育,对增强营养教育效果和促使被教育者改善饮食行为更加有效。
2.国内研究现状:
时至今日,与国外相比,中国食育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国内权威中文学术检索平台(中国知网)收录的“食育”主题有效记录仅为476条(截止日期为2020年5月20日),且报纸收录占比超过40%。
分析发现,当前国内食育研究偏重于对特定群体(如学生、幼儿)营养知识或饮食行为现状的描述,而究其背后原因和采取营养教育干预、观察干预效果的研究比较少。对国内食育干预文献进行梳理后发现,西部农村地区开展的营养教育干预案例明显多于东部和中部,但后者在食育实践方面却处于领先。冯敏等对四川西部山区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的食育干预发现,食育干预对增加学生蛋奶摄入、调整膳食结构有明显改善作用,但在水果和微量元素摄入方面却无能为力。此外,吴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粮食夏收、餐厅帮厨和包饺子等活动发现,学生参加此类活动后爱粮惜粮意识明显提高,且更容易接受规律饮食、健康营养等知识,这一结论与McAleeseJD等研究结果一致。
2010年起,国内多个区域开始试点,将“食育”概念引入到中小学教育课堂,结合中小学年龄及学习计划制定“食育”教案,力求培养科学的饮食观念及传统优良饮食文化的传承、实践动手能力、探索能力。全民参与之势至今未能形成。
2014年,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开始探索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的模式和运行机制,并于2017年启动了“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的试点创建工作,截止2019年,共发展了涵盖地方县市、科研院校和龙头企业的29家国家食物营养教育示范基地创建单位,这一举措有利于提高食物生产、食品安全、食物营养的研究与产业化水平,加快社会食育的普及力度。
四、研究意义
我园在汲取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可借鉴的儿童食育基础上,以本园长期秉持的p-steam教学法、场景式教学、田园式、自然式体验为把手,结合中国元素以及四川成都巴蜀本土文化底蕴,创生更贴近我区的食育教育。
(一)地位与价值
①传承和弘扬巴蜀文化。饮食内含生活内容和样式,是文化的体现。从食材及餐具选择、烹饪及食用、饮食环境选择等,都与当地的文化积淀有深刻联系。在我园p-steam教学法下,将食物的认知、种植、二十四节气、农具等与传统的农耕文化相结合;将食物的食疗养生、劳动运作、五官认识、病毒预防等与营养学知识和《本草纲目》、《诗经》、《黄帝内经》等适当辨识、结合;将食物烹饪与饮食礼仪、食品卫生、柴灶炊具相结合,形成独具巴蜀地区幼儿园特色的食育理念和创新的课程体系,立足于中国国情,扎根于巴蜀传统文化,融入中医药文化宣教,让“食育”成为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和健康知识的新媒介。
②为课程研究提供新鲜素材,优化园本课程。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结合幼儿园当下“乐知、善行”脉络下“耕、烹、享、劳”四行项目的活动,是对我园园本课程的实践与完善。
③补充完善幼儿园大课题研究中所需内容。本课题是幼儿园《基于p-steam教学法下的儿童本位课程研究》下的子课题,我们所研究的p-steam教学法下,食育课程的实践研究是对园所大课题的一些研究内容的补充与拓展。
(二)功能与作用
①升华幼儿园p-steam教学模式的新途径、新内容,实现园本课程的多层面融合。
②提供灵活、实用的“食育”方法。
“食育”以营养学、食品安全学、中国饮食文化、教育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在我园采取的“启发式教育”“体验式教育”“自然式教育”“生活式教育”“头脑风暴式教育”等不同教育形式下,结合我省区域饮食文化特点,探索并建立适合自己幼园所的“食育”体系,真正体现我国幼儿园“食育”的价值和特点。
③面向大众,逐步推行“园本食育试点基地”方法。
在当前大健康教育背景下,我园以《纲要》、《指南》、《规划》为指导,充分利用、开发本土资源。
以幼儿园露天的学农田地、挖挖农夫为试点基地,下一步我们将开拓5D景观蔬菜种植墙、LED太空种植棚为“食育”试点内容;
以我园园本特色“p-steam下的自然教育、生活教育”为课程载体;以大小教研指导为专业指南,幼儿通过了解诗歌或故事——亲身挖土——种植培育——观察认识——照料记录——收获品尝的过程,了解并掌握蔬果等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习性,全面推进“食育”“科技”“工程”“艺术”等多领域的融合。如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尝试“食育”绘本、菜谱内容的创编,并进行手绘和剧场小表演的创作。
(三)改变与影响
①通过p-steam教育理论学习、实践,可以从一定程度上提高幼师p-steam教学素养。
②满足儿童对食育教育基本的需求。
儿童食育的一个基本点是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从儿童会说话和简单交流起,就要有意识地分享饮食有关的知识,如食物的来源、制作、营养价值以及怎么吃,吃什么等知识。在日常耳濡目染、言传身教中让孩子们认识到偏食的危害,并自觉做到膳食平衡,自然而然地获得饮食意识与习惯。
③丰富、补充幼儿园食育课程,平衡幼儿营养,为幼儿建立好的饮食习惯。
幼儿食育也是幼儿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幼儿日常教育及饮食活动中融入食育教育,可以帮助幼儿更好地认识各种食物,了解均衡饮食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而建立幼儿良好的饮食习惯、调节幼儿的饮食偏好,减少当前普遍存在的挑食、偏食等问题。
五、研究目标
1.梳理食育课程的资源建设路径。
2.揭示幼儿参与膳食食谱的方法与策略。
3.借助相关的项目活动,激发幼儿的内在与外显能力。
4.以食育课程,丰富幼儿园p-steam下的凤凰小厨活动,延伸幼儿制作食谱路径。
5.明析在p-steam教学法下幼儿园食育活动的特性,形成有关的实施案例。
6.增强教师的资源意识,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
六、研究内容
1.查阅食育最新的食育创新方式,梳理幼儿园p-steam课程经验,开辟本园专属的食育道路。
2.分层、分班做项目实践,留存各项资料,总结园所创新做法与改进方向,研究幼儿食谱形成的最主要策略。
3.幼儿园集体组织的大型庆祝节日的活动,在班级中积极营造体验的环境,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幼儿在体验中学、在生活中学、在感知中学、在与材料的互动中学、激发内在潜能。
4.从托班的从彩色汤圆到小中班的特色糕点再到大班的凤凰小厨升级版,观察、提炼子环节的实施途径与典例。
5.通过专项研讨、模拟、实践的模式,让更多的老师明晰p-steam课程的精髓,并尝试设计更多的优秀食育项目。
6.提高教师挖掘、利用各种食育节日活动进行教育的能力,让教育活动基于体验和感受,优化教师的教育行为。
七、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资料,进行理论指导,为教师的研究提升到一个理论的高度。2.观察记录法:记录幼儿的个性化表现,对个别幼儿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
3.调查观察法。运用拍照、摄像、文字记录等形式,在食育节日的活动中及时观察记录幼儿的行为表现,对其行为进行观察分析,并提出教育措施,整改相应的教育活动方案、课程,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食育活动。
4.行动研究法:采用实践研究的方法跟踪观察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不断修改计划,进行再次研究。
5.体验法:通过引导幼儿观察、记录、制作,强化幼儿的体验过程,收集到幼儿喜爱的食谱。
6.激励法:在活动中通过鼓励和奖励的形式,对幼儿适当地提高要求,让幼儿自己尝试创造出菜肴,并真实地做出来。
八、研究思路
技术路线图
具体内容
(一)顶层设计,基层收集——筛选中华传统活动,寻找活动的可行性与文化铺垫。
老师可以通过年历、网上资料的查询、祖辈资源的盘点,罗列一些大小节日、节气、传统习俗、特色美食等,再筛选一些具有教育意义、特色饮食的活动,作为活动开始的依托。比如,惊蛰节气,和幼儿进行耕耘、播种活动;芒种时节,与孩子幼儿一边除草、收割旧的农作物,一边播下新的种子。
(二)资源摸底,融合家长——预设幼儿能力发展,取得家长对活动的支持与配合。
①开展专题讲座,传递育儿经验
为了更好地推进科学育儿工作,拓宽家长科学育儿的知识面,提高家长育儿知识经验,树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使家长学校成为我们传播营养知识的途径与窗口。我园可以在03公益讲座活动中从辅食、食疗、婴幼儿营养出发,吸引家长对孩子食育的关注。此后,可以制定食育课程菜单,由专人负责,针对不同年龄特点的幼儿,就家长感兴趣的育儿话题和健康饮食结构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其掌握正确的早教方法。
②加大沟通力度,促进家园共育
家长是开展传统食育节日活动不可忽视的力量,若能将幼儿园教育、家庭教育结合起来,就能形成1+1≥2的教育合力,真正做到家园同步、家园共管。比如,询问利用有种植经验的祖辈,了解相关的种植经验;或是诚挚邀请家长参与活动准备过程,向家长宣布活动主题、形式、教育价值等事宜,明晰此次活动的意义,充分发挥家园资源,明确家长职责。让家长一起参与到活动方案的制定、材料的准备、活动的开展过程中。让家长在整个活动过程中看到幼儿对食物知识、食品营养认知的提高,自我服务、自然探究、生活生存能力的培养和对传统饮食文化、环境、人文的美好情感,最终实现乐健康、勤动手、会合作、善表达的有“营养”的成长。
(三)提纲挈领,理论指导——加强活动管理,优化活动实施中教师的指导策略。
对照指南目标,解析幼儿当下发展。在了解幼儿对课程素材的已有经验之后与《指南》比照,进行价值判断和容量调控,师幼共建构课程框架。在前期调查之后,建议老师可以从幼儿的现有能力水平、已有经验、实际需求出发,结合传统文化开展系列的交流、语言、艺术创作、科学探究等活动。
活动需要让孩子走进真实的生活场景中。教师适当退后,孩子自由选择材料、玩伴、地点、自主开展活动,通过直接感知、亲身体验、并适切支持儿童需要。在孩子走进真实生活场后,教师细致观察,精准解读儿童,一方面把握共性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经验,另一方面解读儿童个体之间的兴趣需要和发展差异,将此作为课程生发和调整的依据,并作为建立传统文化下食育课程的起点和保障。
(四)聚焦活动,常态实施——优化评价,推荐课程实施
1.加强幼儿教师食育能力培养
①加强教师食育能力的职后培训大教研组通过分层培训、集体教研、集体培训等形式进行学习,充分发挥各教研组长和骨干教师的作用,给青年教师提供展示自我的舞台,使教师在基于p-steam教学法下,更深入挖掘附有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食育教学活动,帮助教师迅速成长。
②整理优质资源,进行专题讲座通过网络、书籍、网课、外出学习等方式,拓展教师的研修视野,了解最新教学动态,满足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通过开展一系列丰富与“食”相关的实践及体验,向在职幼儿园教师传递食育的基本理念和营养健康知识。
③重视课程实操,提高教师专业能力想要给到幼儿一粒米,教师自己得有一锅粥。在食育课程的研究中,园方需要提供帮助教师专业能力成长的平台。于是,一方面,可以开展全园性的“厨艺大比拼”、“中华食物知识大竞赛”、“p-steam下的食育观摩课”等活动。另一方面,我们邀请爷爷奶奶入园,与老师们进行厨艺切磋,并将他们的特有菜系融入到“凤凰小厨”项目中。此外,利用军队食育资源,邀请部队的一级厨师长为老师们做相关培训,并做相应的成果检验。
2.理实结合,重视对活动评量的记录
评量是对课程实施有效性的考量,通过评价,发现幼儿变化,促孩子健康发展,评析工作效度,助教师专业发展。
①记录行为,反思方法。教师通过工具表、教育案例、视频、照片、便条的形式记录下幼儿在食育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典型行为,进行评价,思考支持性策略。
②观摩活动,交换意见。在食育课程实施过程中,根据教师感兴趣的或迫切需要的问题(如凤凰小厨菜系、功能的转行)进行观摩研讨活动,集体分享,寻找答案,形成共识。
③营养测评,了解发展。我们利用软件评估食谱、幼儿体格发展,定期邀请营养专家对幼儿园每日食谱内容、营养摄入量提出相应意见。此外,邀请妇幼保健院医生来园为幼儿进行健康体检,主要开展身高、体重、血色素和视力、牙齿等项目,并填写幼儿身体健康报告。
九、研究措施和活动
(一)研究措施
1.项目探索,资源收集——从生活中获取灵感。
灵感很多来源于生活,孩子能够从日常的观察中得到启发和创新点。我们认为可以进行食物沙龙:幼儿在家长的帮助下将自己了解到的食物配餐、家长的拿手的菜、收集到的营养食谱、亲子厨艺实录分享在群里,让孩子以小视频或者图片的方式向所有的小朋友和家长他们所认识的所理解的膳食。此外,通过“蓝天小灶”“食品变变变”“蓝天小厨神”推荐,孩子们在亲自动手实践中,了解食物的加工过程,理解食品来之不易。又如创设“农家小院”、“我跟农民叔叔学种菜”等活动,让孩子们亲身体会果蔬种植的过程、亲自浇水灌溉施肥,通过辛勤的劳动深刻了解食物与大自然深层的生态关系,树立科学实践的绿色生态观。
2.系统整合,资源再挖——延伸p-steam下的系列活动。
在“乐知善行”主题网络下,生发延展p-steam下的“凤凰小厨”、“我是健康营养小博士”、“争做膳食文化小使者”、“社会实践小达人”、“家园劳技小明星”等内容;同时,借助园内“挖挖农夫”种植园、园内小灶、社会、家庭资源继续开发“耕、烹、享、劳”四行项目,并在实践中帮助孩子“知行并进”地去深入幼儿园食谱研究。当然,这样的放权不是一蹴而就,我们有一系列行进目标与步骤。
3.素材强化,另辟蹊径——调整、丰富“耕织”板块下的系列活动。
前期,我园在农具、种植、养殖上一些活动经验,但是更倾向于单个的p-steam活动,没有做好版块、系列活动的整体分类。在p-steam教学法下,在乐善行知的基础上,我们可以以“食趣、食操、食知、食礼”为食育课程目标,增加农艺项目,丰富农具、种植、养殖项目,从而真正丰富“耕织”子项目活动。
新增医药、养生、典籍进入食育课程
食育课程中,进一步汲取中医文化中的“药食同源、顺食摄养、四季养生、五行学说”,融合中国饮食文化中的“食医合一、饮食养生、本味主张、孔孟食道”思想,吸纳中国文化意蕴。我园可以开辟“依食而养、借食而育”的幼儿健康教育新路径。例:
阶段一:川菜的典故:故事、川菜诗句
阶段二:川菜的起源
阶段三:辨认蔬菜
阶段四:口味调查
阶段五:尝试制作(麻婆豆腐、三大炮、龙抄手、鱼香肉丝、叫花鸡、宫保鸡丁等)
阶段六:合作项目(凤凰小厨)
阶段七:24时川菜食疗
进一步改善食育课程环境
①幼儿园大环境。利用走廊、外墙处营造食育氛围,如新增植被,建构二十四节气、食疗养生、巴蜀文化、巴蜀美食等内容。
②班级内环境。从环创入手,与孩子一起布置班级的环境,可以以主题的形式,在食育墙上进行布置。
③幼儿园外环境。扩大基于传统农耕文化的食育课程实践基地,专项增设中华传统饮食文化特色的儿童食育教室、3D绿色空中菜园、LED太空能源种植棚、5D景观蔬菜墙,重新规划各班的有机试验田,开创野趣园、探秘园。
加强人文“食育”
①田园教育与艺术修养相结合。将“蓝院儿演说家”作为幼儿园“一体两翼、四轮驱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开展“田园三字经”诵读、“人文田园古诗诵读比赛”、“讲文明、习礼仪”演讲比赛,进一步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民族自信和认同意识,成为健康、阳光、睿智、感恩的世界小公民。在举行的各种形式的田园教育活动中打造文明融合的多元文化,创造积极的氛围。这既是我们的培养目标,也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②丰收与“销售”。幼儿园种植地、试验田的种类颇多,待丰收后,又是孩子学习的机会。当我园西红柿、小辣椒、小白菜、胡豆、豇豆、玉米等农作物成熟后,孩子们开始进行线上到线下的“摆摊”行动。
线上:提前制作销售码、收款码,在班级群、朋友圈等地点进行宣传,待放学时间段收取实物。
线下:提前采摘农作物,将其包装或者变成美食,在公园、小区、社区旁进行销售。
(二)研究活动
十、研究的保障条件
(一)制度保障
1、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每周二、三为课题研究时间,每月请专家指导并小结。
2、专题组,由园长带头,各班班长为主要成员,进行专项活动协议签订。各年级组每周不少于2次的集中研讨、交流,专题每周将进行不少于一次的活动汇报。
(二)人员保障
幼儿园成立了食育课程专题课题科研组,参与了金牛区继续教育学院的教科研班和高级骨干教科研班,不断丰富着幼儿园的科研形式和力量定的科研精神、思想、理念、能力。作为部队、公益性、金牛区社区早期指导站,参与金牛区规划性课题、北师大研究室重点课题。
(三)经费保障
1.物质条件:我园创办1972年,历史悠久,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师资雄厚,所设备齐全,活动场地大,社区资源丰富,家长对课题的价值也很认同,这些为本课题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前几个课题也为本课题在经验和条件上作了铺垫,相信本课题一定能圆满成功!
2.研究经费预算:幼儿园现每年都会有专项的课题研究经费;另外,幼儿园每年也会从部队下拨儿教费、金牛区教育局财政补助中,抽取一部分作为专项课题研究经费,预计10余万元。
(四)活动条件
从最初的pbl、steam到如今的p-steam教学法,我园已经有8年以上的活动经验,当前我园关于p-steam的系列教育活动书籍:《p-steam下的自然课程》、《p-steam下的生活化课程》、《p-steam下的雏鹰课程》基本完稿。
十一、预期研究成果
1.认识类
①p-steam下食育教学研讨专题视频。
②p-steam下的食育教学公开演讲、展示。
2.文本类
①p-steam活动下的教育随笔(食育篇)
②幼儿饮食调查表以及习惯调查数据。
③食育活动对幼儿促进的调查表。
④发表相关课题文章。
3.教育活动汇总
①p-steam活动下的食育方案集、实例集、照片集。
②活动实录。
十二、预期研究成效
(一)实际变化
1.幼儿的收获
行为习惯与能力:团结协作、观察创新、动手操作、倾听表达、科学探究。
情感:爱、孝、情、礼
2、教师的收获
p-steam教学下的中国传统文化食育课程研究,最终目的是改造我们的儿童观、课程观、教育观。幼儿在食育活动体验的过程中,我们在实现一种观念的转变,让幼儿成为课程建构的主体,教师提供创设环境提供材料,支持保障幼儿的自主探索体验,实现幼儿与自然、生活、人文的融合,促进生命的内在成长。在此过程中提高了教师专业素养,提升其观察、解读幼儿水平,养成善于思辨能力,促进教师课程开发与课程执行能力提高。教师积累了丰富的活动实践策略,为构建具有发展潜能、富有生长张力的园本课程体系打下良好的基础,为幼儿园大课题的实施与开展积累了可操作性强的实施内容。
3、家长的收获
在每次活动的调查问卷和家长助教的参与中,家长们对我们食育的意义理解透彻,充分挖掘活动的内涵,积极主动地投入到食育活动中。同时,通过食育文化阶段性推进,全面提升家庭食育理念,逐步内化食育课程,增进与园所的课程步伐的联系与纽带,进一步促进家园之间的有效互动与合作。
(二)影响联动
1.学科特色
在实际的研究中,带领孩子进行问题的收集、解决、展示、反思等环节,让孩子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以及对外输出。真正地融入p-steam教学法中,以团队的力量研制出一套自制的食谱。
2.平台展示
在每一项项目活动的后期,鼓励班级在园内、社区、小区进行公开的展示。比如,托小班的面粉系列,重大班的美食坊、种植装备等,都可以在周边展示,并带动更多的家庭一起参与活动。
3.推广应用
利用活动集,参加区内、市内、国内的优秀活动、案例、论文评比;利用美篇的形式,向四川教育、京师、育儿周刊等平台投稿。
中国人民解放军95788部队幼儿园章蕾,基于p-steam教学法下幼儿园食育课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