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毛道生 成都树德中学光华校区校长 对人的认识是人类思考最多的问题,这不仅仅是哲学家思考的问题,而是每个人每天都在思考的问题,只是对这个问题回答的明晰程度和自觉程度有差别而已,这也成为人与人优劣程度的分野所在。 在古希腊,有人问哲人泰勒斯:“什么是最困难的事?”泰勒斯回答:“认识你自己!”该人接着问:“什么是最容易的事?”泰勒斯又回答道:“给别人提建议!”泰勒斯是在告诉世人,世上有自知之明的人寥寥无几,而好为人师的人比比皆是,所以人要“有自知之明”,但难处也在“有自知之明”。在泰勒斯之后很多哲学家也提出类似的观点。苏格拉底基于“认识自己,方能认识人生”的想法而提出“认识你自己”“人最应该照顾的是自己的灵魂”的使命,希望能祛除遮蔽自我的迷雾,促使人的主体意识觉醒,从而使迷失的自我重新回归并拯救自己。在中国,对人的认识也始终是思考的热点。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为知也”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所以孔子一生都在不断地反省自己,“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曾子也提出:“吾日三省乎吾身!”荀子则提出:“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时而展开的“安知鱼之乐”的辩论也有深刻的认识自我和认识他人的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慎独”、“自省”、“养心”等方式是君子自我修炼的主要方式。哈佛大学的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其中“内省智能”位列八大智能之中。“内省智能”主要是指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一方面能确把握自己的情绪、意向、动机、欲望等,另一方面能从各种回馈管道中了解自己的优劣,勇于反思,勤于自省。所以,“人贵有自知之明”,“自知”是人的主体使命,也是人的重要素养。 反观中学生,他们对自己了解吗?恐怕没有几位中学生会给出否定性答案,他们会毫不犹豫地说:“我当然了解我自己啦!”“我肯定是最了解我的人!”真的是如此吗?如果你认为自己对自己很了解,那么请你快速的回答几个问题:“如果你现在填报高考志愿,你会选择那些专业?”“你能否用三个关键词来描述自己的思维方式?”“在考试中丢了不少你认为不该丢的分,你认为是粗心吗?”“你如果认为乱扔垃圾不应该,那么,你有随手丢垃圾的事吗?”“你是否有过‘这是我说的话吗?’之类的疑问吗?”“别人批评你时,你能分析其合理性吗?”“读人物传记,或者评判别人时,你是否在对照自己?”“你的朋友有哪些,为什么是他们?”“你的时间到哪去了?”“你能把自己做题的思维过程清晰地表达出来吗?不是凭感觉哈!”这些问题对于判断自我认识的水平很有价值,还可以提出很多类似的问题。 泰戈尔说:“你看不见你自己,你所看见的只是你的影子”。我们很多时候看到的只是自己的“虚像”,而很难对“实像”有入木三分的认识,也就是说看到的只是海面上的“冰山”,而对海面下的“冰座”难以认识。我们很容易对自己的喜怒哀乐进行判断,以为这就是自我的全部,其实这仅仅是“人”的外在表象,而隐含在背后的思维方式、价值观、性格、气质、情感等精神性的东西是很难直接体验和感悟得到的,很难用语言直接表达出来的。 如何认识自我?市面上有很多关于职业倾向、性格特征、情绪状态的测试软件,有一定参考价值,但不值得依赖。“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最重要的是把自己建立为一个开放的体系。首先是能真诚地听取别人的意见,当你拒绝或反驳别人的声音时你就关上了认识自我的大门。其次是形成反省自我的习惯,鲁迅先生是勇于自我解剖的典范,他曾说:“我的确时时刻刻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无情地解剖自己。”我们需要每天对自己的成长进行“盘点”,对自己的大脑进行“清思”。最后,在认识别人的时候认识自己。学生一边在解读老师的同时,也在解读自我。你在评价别人时,是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人生理解、思维方式、价值观等去进行诠释、比较和评价,这实际上是一个“自我暴露”的过程,因为你的对老师某方面的好恶折射了你的价值取向和心胸境界。所以,你在评价别人时也在评价自己,你把镜子递给别人时也需要先照照自己。 苏格拉底说:“不经过审查的生活是没有价值的生活”,希望同学们多几面认识自我的“镜子”,每天照一照,想一想。如能这样,你的成长将会与众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