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昌俊
10月16日,成都市学校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使用的学校名单对外公布,全市21个区市县共有811所中小学、九年一贯制学校及职业学校的体育锻炼设施将向市民开放。(详见今日02版)
学校体育设施向市民开放,不但在全国早有先例,对于成都来说,其实早在数年前就有部分学校开始实施。这次成都811所符合条件的中小学向市民开放,在开放范围上是一次重大突破,但更关键的还是要通过各方合力,让此项惠民政策真正落到实处,发挥最大价值。
为保障正常秩序,学校开放并非是无条件的。有意向的市民需要在社区办理相关“通行证”,才能在对应的开放时间进校锻炼。从以往情况来看,一来因为一些市民不知晓学校向社会开放一事,二来不清楚具体的进校要求,从而降低了开放设施的利用效率。这方面还需要学校、社区及相关部门提升信息的发布效率,让有需要的市民都能享受到这一便利。
学校对外开放体育设施,将不可避免地增加运营成本和秩序维护工作。因此也不排除一些学校在履行开放职责上的积极性不够高。鉴于这一客观情况,一方面需要学校管理者转变观念,打开“心墙”将自身融入到所在地的社区中去,看到其所带来的社会效益;另一方面,相关部门也不妨制定相应的激励政策。如对于学校体育设施利用率高、市民评价好的学校,给予一定的奖励和补助。
学校向社会开放,前提是不能影响到正常的教学秩序和安全秩序。所以在开放时间的安排上,应该尽量尊重校方的自由决定权。但在可能的情况下,校方也可以通过和社区一道征求市民意见,在校方便利与尊重市民“锻炼习惯”之间找到一个最佳的开放时间,提升此一政策的含金量和便民度。
学校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既符合开放社会的需要,也是整合公共资源的典型案例,可谓好处多多。但该政策最终的执行效果,只能在包括市民在内的各方于磨合、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趋向完满。希望它在造福市民的同时,亦能够为社会管理创新积累更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