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市实验小学前身为1918年创办的四川大学附属小学,位于市中心明皇城后载门旧址,现后子门街。1935年,四川大学将其附属小学49亩校地及全部校舍、设备划拨给四川省教育厅,用以创办四川省立实验小学。1952年,学校更名为成都市实验小学。 “实验研究、辅导地方”——这是实验小学肩负的建校使命。抗战时期,学校注重培养儿童“自动、计划、研究、创造”的能力,陶冶儿童“互助合作、坚忍奋斗、爱国爱群”的精神并养成“整洁、纪律、简朴、劳动”的习惯。新中国成立以后,学校特别强调采用直观形象、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帮助儿童掌握知识规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以办成“校园美、校风好、教改活、教学实、质量高的全国一流学校”为目标,通过整体改革教育实验,力求把学生培养成思想活跃、个性活泼、手脑灵活、充满活力的新一代。这一实验成果荣获了中国教育学会和《教师报》联合评选的金钥匙奖、四川省教委颁发的教改实验成果一等奖、四川省政府评选的科研成果一等奖;《教改论稿》一书由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学校教育整体结构改革探索》一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新教学大楼的落成,一流的师资和先进的硬件设施使实验小学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涵养儒雅教师,培养文雅学生,润养高雅学校”——这既是对学校文化传统的继承,更是向未来的文化展开了一个新的起点。 小学校,大雅堂 成都市实验小学 她,身处省会城市的中心腹地,与她比邻的是热闹非凡的市体育中心、人潮汹涌的房地产交易中心、名流商贾穿梭似往来的五星级酒店……外面的世界是繁华而喧嚣的,但一条清幽的长廊将她与这些尘世的喧阗隔绝开来,当你走近她,心便会不由自主地沉静下来。从她的怀抱里,曾经走出过共和国的总理,走出过奥运会的冠军,走出过千千万万祖国建设的生力军。桃李满天下,蓉城育新芽。——回眸昨天,近一个世纪的沧海桑田,她,始终是四川小学教育的一面旗帜。 杨若坤、王太仑、郭凤鸣、陈钻虞、胡颜立、杨佩芳、杨竞芬、陈光明、杨伯萱、白增、苏文钰、陆枋——这些历任校长的名字有的为人们所熟悉,有的却因为年代的久远而显得非常陌生。我们知道,在这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是一段难忘的历史,是一段丰富而曲折的人生历程。岁月喜欢封存记忆,而后人总是对这些封存的记忆充满了好奇。翻开泛黄的旧相册寻觅,那些远去的模糊背影渐渐变得清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