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湖北省农村中小学建立了部分科目免费教科书循环使用制度。依据规定,这些教科书只能由学校提供,并且供学生在本学期使用,学期结束时要归还学校,供下一年级的学生继续使用。教科书循环使用已倡导好多年了,赞成者认为,能增强学生的节能环保意识。通过一线调查,我们发现,小学科学教材循环使用弊大于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点: 配备比例偏低,部分学生无书可用。小学科学循环教材的配备比例为上学年在校学生人数的40%。采取由学校统一保管、集中使用的方式,上课时将教材发给学生,下课后马上收回,这种做法加速了教材破损的速度。因为循环教材非学生个人所有,在教材上乱涂乱画、撕页挖洞等现象比较严重,导致使用不到一学期的教材,完好率已不足60%,再加上上学年与本学年学生数的差别太大,导致部分学生无书可用,学生和家长对此意见很大。 不利于学生探究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在使用循环教科书时,要求学生不能在上面留任何字迹,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做到的事情。几年来,一本书由多人使用,部分先用的学生习惯性将重点实验数据和实验结论标注在教材上,由于教材上有部分学生做过的笔记或记号,小学生还没有形成独立的思维习惯,在使用之时往往有意无意地依赖答案,即使不实验不观察也知道了答案,使得如《科学》这样实验性很强的学科也失去了探究的意义,这样对学生的探究意识、探究能力及思维能力的培养会有极大的影响。 给学生“增负”。按照学校统一要求,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时,学生不能把重点直接记在教科书上,需要准备一个笔记本抄写教科书上需要填写的内容。做实验要求填写实验报告单,教材上本有现成的表格可以填写,却不得不另用一张报告单。填写好的报告单交给学校保管,到期末复习时,有些实验现象学生早忘了。这样一来教师在安排课堂实验的同时,还要给学生留足够的时间做笔记;特别是抄写一些表格中的实验数据让学生浪费了更多的课堂时间,无形中增加了学生的负担。另外,少数书写速度慢的学生就不可能听清老师讲解的下一个教学环节的内容。这样,既影响了教学的进度,也制约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有效指导,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不利于教师知识的更新和素质的提高。现在的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科学技术发展速度惊人,一套教材使用3至5年,不利于知识的更新。长时间使用旧教科书,也会让教师形成依赖的思想:教材已经很熟悉,无须刻苦钻研教材,也能按以前的教学方式上课。长此下去,不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 学生健康存在一定的隐患。教科书循环使用中出现的卫生问题也是家长和老师们担忧的事。我们知道,教科书的使用者都是孩子,他们的卫生习惯还处在养成阶段,就算教科书上没有笔记,也会带有不少细菌。而书籍消毒不是仅仅需要封面消毒就行了,必须一页页地消毒,这种要求现在的消毒水平能做到吗?即使消毒,如果不彻底,之前使用的学生患了呼吸道病症或肝炎等传染性疾病,万一让现在的使用者染上病菌怎么办?这是家长普遍担忧的问题。还有,如何对这些循环使用的教材进行消毒(例如,采用阳光曝晒,或者书上面涂上少量消毒液)?什么时候消毒?一个学期几次?都值得商榷,这恰恰成了各学校的难题。 总之,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循环使用给学校管理带来了诸多不便,影响了教学效果,加重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同时,也扼杀了学生探究科学的兴趣,一定程度上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因此,小学科学教科书的循环使用问题,应该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