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以及《关于进一步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对学校治理提出的新要求,全面探索建立现代学校治理方式,12月16日,由教育部中学校长培训中心、四川省教育学会指导,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成都市教育学会主办,青羊区教育局、青羊区教育科学研究院、青羊区教育学会承办,成都市金沙小学A区协办的成都教科院建院66周年学术交流暨成都市教育学会2023年学术活动分会场二在成都市金沙小学A区举行。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万汇小学校长谭江玲受邀参加此次会议,并就《如何着力“人”的发展,思考学校治理体系构建》展开该校治理策略分享。
分享伊始,谭江玲校长就提出,在基础教育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过程中,学校各组织系统都面临着新的调整,组织能力建设也成为决定学校办学水平的关键。内外部环境都在催生着新的学校组织形态,学校管理正走向学校治理。
无论是科层组织、扁平化组织,还是网络组织结构,都具有各自相应的优势和缺陷,也对应着不同阶段、不同类型、不同特点的学校,组织中的人员不同,也影响着组织结构的不同。以此为核心向导,谭江玲校长将该校的治理体系分为两大板块进行分享。
一、学校应因时因势选择和构建学校的组织结构,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成都天府国际生物城万汇小学建在生物城产业园区内,为产业人才服务。2019年建校,是一所两自一包的新体制学校,也是一所多元主体共管的学校。从一开始,学校就以协商共治作为管理组织架构的底层逻辑,设计组织结构框架,规划了决策、职能、业务和服务功能。党组织是集体决策的中心,校务委员会负责全面执行、家校联合会履行民主监督之责,职能部门有儿童研究中心、儿童成长中心、儿童保障中心、儿童对外交流中心四个中心,在分工、协作、沟通、控制上进行协商,意向性明确各主体的责权利。
第一阶段:采用“直线型”组织结构,即科层制+项目制。初建时由于学校事务繁多,成员较少,即采用书记把握方向,校长直接领导所有成员。学校形成若干小型项目组,因项目需要而聚合,因项目结束而解散。
第二阶段:形成矩阵型结构。随着年级的逐渐增多,教职员工的逐渐增加,新教师在项目制中逐渐成长,在四中心的基础上新增以两个年段组+四个大教研组为基本形式的职能组织,形成多个学习共同体,构建“科层制+专业型+项目型”的矩阵型结构,科层组织以服务为第一要义,倾力教师领导力的培养。
二、着眼“人”的发展,阶段性调整学校组织结构
无论是科层制管理,还是扁平化组织结构,但归根结底都是以“管”字当头。教育高质量发展,课程改革从知识时代走向了核心素养时代,停下脚步再次审视学校系统和行动。谭江玲校长认为,学校是育人单位,教师是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学校的组织结构要能激活教师变革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教师成为变革的积极行动者,因此学校不断寻找组织结构新的生长点。能用结构解决的问题就不用制度,能用制度解决的问题就不开会。
第一,学校陆续完善了理事会、教职工大会、家校联合会机制,成立了少代会,重塑多元主体及权力关系,凸显少代会的作用。
第二,优化机动灵活彰显教师领导力的变形虫项目制,丰富项目制内容。
第三,增加一线学术组织,比如学科共同体,年段共同体,每个组织单元十人左右。学校同时也建立了教师分级成长体系,实行合格达标制,鼓励老师按自己的节奏成长、发展。
第四,学校原四中心职能更多往资源支持和服务倾斜,以服务为第一要义,也是各条块组织的粘合剂和催化剂。
慢慢地,学校就出现了一种小型化、专业化、多点分布且广泛连接,并与科层制组织结构兼容的新型组织形态——网络组织结构。
技术是教育变革的重要力量,智能技术正从根本上改变并颠覆教育系统的制度体系与运行体系,促使教育生态重构。
未来,学校管理者将带领学校在党建引领、新时代治校思想、现代学校治理结构与制度、信息技术赋能学校治理、科学化学校治理体系等多方面发力,在新时代的高质量治理中行稳致远,为中国式现代化学校治理体系的构建作出更大的贡献。(江蕾 通讯员 何婷婷)
生物城万汇小学,谭江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