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明确了国家、地方和校本三种课程类型,突出了课程对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的要求,成都市草堂小学以“博物馆里的学校,学校里博物馆”为学校战略发展目标,将学科实践课程融入博物馆的真实学习情境,让学科知识在真实情境中产生意义。
诗意博物课程是一个综合的生态课程,立足于国家课程体系,立足于学生诗意童年个性发展,立足于学校办学理念,在长期的实践探索中形成多元课堂、跨界课堂,促进学生全面而个性的成长。
2024年6月6日,草堂小学相约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的草堂书院,举办2024年成都市草堂小学诗歌教学研讨活动暨儿童自创诗发布会,共研诗歌教学,共品童诗童趣。
“深化‘诗意博物’课程 推进育人方式变革”主题开放周次日精彩在浓浓诗意中拉开序幕。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馆长刘洪,四川博物院副院长钟玲,成都市青羊区教育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杰,中国作协会员、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吴小虫,四川省教科院义教所副所长、小学语文教研员刘晓军,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社教部主任向昕,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语文教研员黄莺,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语文教研员叶敏,成都市青羊区教科院语文教研员蒋毅等现场见证,共赴诗香。
诗,可以吟,可以唱;歌,可以舞,可以蹈。当学诗、读诗、写诗成为草小学子的日常,孩子们的举手投足、言语交晤便是那最美的诗行。德馨诗社孩子们带来的《时光穿行 诗意童心》拉开了诗歌节的序幕。
在这生机盎然的时节,迎来了草堂小学2024年校园诗歌集的发布。本次校园诗歌节负责人成都市草堂小学何玥老师介绍了诗集诞生的灵感之源和诗意之旅。
诗是心灵的浅吟,是情感的低唱,是灵魂的舞蹈。成都市草堂小学的周星霖同学分享了他的创作心语,让大家一同沉浸在这充满花香的诗意浪漫中。
今日,诗韵与花香交织,刘洪、钟玲、陈杰、吴小虫、刘晓军、向昕、金波、付锦、李梅、晏文强十位领导和嘉宾轻触屏幕,点亮了校园诗集的璀璨星河,新诗集于光影交错间,正式揭开神秘面纱。
今年学校有31名孩子在诗歌节的创作活动中获得特等奖,向昕主任、黄莺老师、叶敏老师、蒋毅老师共同为这些闪耀的童星们颁发了奖状,见证他们的诗意绽放。专家、领导、同仁们对孩子们的表演和创作给予了高度的肯定。
在日常教学中,成都市草堂小学积极尝试在各类课程实施的过程中以“真的探究”“美的体验”“善的内省”螺旋上升推进。将学习根植于“真实任务情境”中,培养学生在实践和创新中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并从中获取积极美好的感官和心灵体验,在反思中促进能力素养提升和精神成长。
伴着诗香的余韵,迎来了重头戏——学科周课例展示。省、市、区教科院多位专家、教研员现场指导和点评。
《草堂寻踪——杜甫群诗研读》
在前期“生活之踪”的群诗研读过程中,孩子们已经认识到了悠闲生活在草堂的杜甫,在今天的课堂上,孩子们通过三组六首诗歌的充分自读、交流、分享,在李老师的引导下感受、诵读,认识到杜甫爷爷的情感思想牵挂,让孩子们向杜甫爷爷走近一步,也朝着自己更丰盈的精神世界走近一步。
《博物馆“喜”游记》
通过创设和学生生活相关的情境,以“游喜景——品喜诗——抒喜情”为“喜游”路径,探析从“物性”到“人性”的辨析阅读。教学中对“喜雨”的探究,层次清晰,入情入境,在知雨——悟雨——写雨中循序渐进地理解杜甫对春雨的欢喜之情。
《跨越时空追寻》
这堂课我们穿越时空,追寻杜甫的文学足迹,传承其精神,领悟诗意精髓,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情感共鸣。品读杜甫的佳作,我们融入历史背景,拓宽知识视野,领略文学之美。互动实践环节则提升了孩子们的表达与创造力,让每个同学都有机会展现独特的自我风采。
专家点评
蒋毅 青羊区教科院语文教研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紧紧围绕想象和朗读,在想象中感受画面,在朗读中再现画面,以任务群推进的方式来完成诗歌教学。同时赋予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去想象雨是如何降临、如何持续发生、如何完成时间的连接。建议老师应更加关注学生的思维进阶活动,将春雨的特点进行分类,让学生更有层次地感知雨的特点;在课堂的推进中更深入关注时间的推进点、发生地点的推进。整节课老师用诗意的语言、巧妙的背景音乐、有趣的学习活动,让听者沉浸在一场无声的春雨中。
叶敏 青羊区教科院语文教研员
韩月老师的《跨越时空追寻》课例,无疑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壮丽探索,不仅拓宽了知识的边界,更在立意上达到了新的高度。在这堂课中,家国情思的追寻并非生硬灌输,而是如春风化雨般,悄然触动学生的心灵。学生们在领略知识魅力的同时,也探寻到了育人的真谛,领略到了学校深厚的文化底蕴,更明确了自己成长的道路和方向。这样的课堂,无疑是学生心灵成长的沃土,也是知识传承的殿堂。
黄莺 青羊区教科院语文教研员
古诗文教学常常有一些缺憾:有言无文、死于章句;只文无情,废于清议;只读无思,缺失思维;远离儿童,止于兴趣。经典诗文的特性是什么?是所言之志、所载之道。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去组织诗歌教学呢?黄老师以李倩老师的《寻踪草堂——杜甫群诗研读》一课为例为我们指明了方法。读一读、理一理、议一议,学会关联着读、品味着读,从始至终贯彻这份教学理念;读第二组时,都写雨,为何有愁有喜,学生的思维能力在探索中得到提升,最后在整体关照中,感受杜甫的仁爱,能看到关联、对比,情感能得到真正的升华。
刘晓军 四川省教科院语文教研员
草堂小学依托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秉承诗教传承,坚持以诗立教、以诗立德、以诗育人。成都杜甫草堂积极为学校敞开丰厚的文化资源,馆校协力,共建共享,充分展示了新教育背景下博物教育的趋势。三节课主题鲜明,各具特色,从不同维度呈现了中华源远流长的诗教文化,展示了独具中国审美特质的教学方法。相信草堂小学将继续积极探索,形成草堂诗教的立体化课程,引领传统的诗教,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品入藏记》
草小博物馆建设鼓励学生从参与者到建设者转变。本节课特设双师课堂,由草堂校区孙玉薇老师携手四川博物院典藏部万佳文老师联袂授课。我们汲取川博的丰富经验,指导学生了解文物“入藏”的一般流程,并亲手绘制流程图,自主编制编码规则。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深刻贯彻了新课标的教育理念,更让学生深刻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同时向辛勤耕耘的博物馆人致以崇高的敬意。
刘璇老师对本课进行深入解读。借助双师协同教学,巧妙融合校馆资源,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领略数学之韵,提升核心素养。备课团队匠心独运,确保学习目标精准且有育人价值。学生运用流程图梳理问题脉络,制定编码规则,彰显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本课的创新教学,为校馆合作开创新路径,推动数学教育与博物馆教育深度融合。
专家点评
严姝娥 青羊区教科院数学教研员
本节课以博物馆为教育场域,创新性地将数学知识与藏品管理实践相结合,当学科实践课程融入博物馆的真实学习情境,学科知识就在真实的情境中产生了意义,实现了学科融合与实践应用的双重突破。课例通过双师协同教学,激发学生主体性,培养其探究精神与创新意识。学生在真实情境中运用数学经验和思想,优化藏品管理流程,体验跨学科学习的魅力,促进了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这种校馆合作模式,不仅拓宽了学习时空、赋能了学习场域、丰富了教育资源,也为教育创新提供了新路径,展现了教育的深远意义与实践价值。
《Fantastic Museums,Amazing City》
本课“Fantastic Museums, Amazing City”以四年级下册Unit2 Cities单元为基石,通过精心设计的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将各语篇子内容有机串联,形成了一条逻辑严密、内容丰富的学习路径。在张春菊老师的引领下,学生们围绕单元驱动性问题How to introduce museums and promote city culture?展开探索,通过一系列实践活动,深入理解和感受城市与博物馆的魅力。
课堂中,张老师巧妙地将语言学习与文化、地理等多个学科领域相结合,通过跨学科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们在小组合作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语言技能,还拓展了视野、加深了对城市文化的认识。
草小英语组李颖薇老师就本次英语“诗意博物”课程展示进行了说课,说课内容围绕“研理论、觅方向”;“思选题、磨课程”;“探价值、累经验”三大方面展开,充分展现了我校英语组教师团队不断创新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我们也将继续在培养具有全球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未来人才的道路上探索前进。
专家点评
李栩 青羊区教科院英语教研员
草堂小学的英语+博物课例受到教研员李老师的高度评价。李老师赞扬了我校将英语与博物知识结合的创新教学方式,认为这不仅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也提升了他们的综合素质。课例设计富有创意,教学过程生动有趣,教师的专业素养和互动引导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李老师对教学团队的专业精神和探索精神表示肯定,并期待草堂小学能继续优化教学,加强交流合作,推动英语教学的创新与发展。
《敦煌藻井》
美术陈静思老师呈现了一堂精彩的《敦煌藻井》美术课。课中,陈静思老师结合了藻井的艺术特色,运用跨学科的方式引入数学学科的图形运动知识,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并理解藻井图案中的对称、平移和旋转等图形运动规律。同时通过分析藻井的纹样美和色彩美来让孩子们感受敦煌藻井的极致美学,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归属感。更是让孩子们通过运用藻井图案来设计手机壳的形式,将古代的文化魅力融入现代生活中!
美术组在《小学美术教育融合博物馆资源的综合实践研究》课题的引领下,以陈静思老师的《敦煌藻井》课程为示范,深度融合美术教育与博物馆资源,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艺术魅力,提升跨学科学习能力。这一创新实践不仅拓宽了美术教育的新路径,更在培养学生艺术素养的同时,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尊重,为未来的学习与生活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家点评
匡敏 青羊区教科院美术教研员
匡老师在点评中分享了她对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看法,认为这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关键。她以草堂小学的《敦煌藻井》课程为例,强调了教育者在传道授业解惑中运用方法论的重要性,并提倡使用任务驱动和“六会”评价法来深化学生的理解和学习。此外,她还提出了美术教学中应提供丰富的实物纹样、注意色彩搭配,并运用“五感”教学法来提升学生对美的感知和体验,期望未来的美术课程能够更加注重美感的传递和体验。
总评
钟玲 四川博物院副院长
钟院长详细阐述了跨学科教学和博物馆教育的重要性,展示了如何利用博物馆资源来丰富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通过具体的教学实践案例,强调跨学科学习在打破学科壁垒、促进知识跨界中的作用,以及它在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和审美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同时,提出了利用草堂小学博物馆等平台,展示和销售学生创意作品,以及进一步挖掘敦煌艺术等文化遗产在教育中的应用潜力的建议。
《遇“稻”一粒米》
高雅老师引导学生以小组汇报的形式带给大家一节生动有趣的综合实践课,课堂上粮“事”小组、食上洞察组、营养午餐搭配组、花“食”宣传组就粮食重要性、我校粮食浪费情况、食谱设计、如何带动大家节约粮食和大家作了分享和交流,师生互动频繁,课堂生成有亮点,如从“节约粮食”引申至国家粮食安全,拓宽了学生视野,提升了课堂层次。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研员老师向粮“事”小组的现场提问,组员精彩的回答得到教研员连连称赞。孩子们精彩的表现赢得了老师们阵阵掌声!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课的选题,以博物馆研学为背景,学生从身边的生活现象入手,在真实情景下,展开思考,探究怎样减少校园午餐浪费现象。以本节总结展示课例通观整个活动过程,教师扮演的角色始终为一个引导者,甚至退居幕后,将实践的主体中心地位交还给学生,学生即从真实问题中去梳理分析原因,探究方法,进而解决问题。
专家点评
青薇 青羊区教科院综合实践教研员
这节课重问题、重情境,突出问题的驱动和情境的创设,整个课堂紧紧围绕在学生真实问题和真实生活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粮食的珍贵性。
重探究、重参与,整个课程中,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根据兴趣分组,基于不同的组、不同的子任务确定合适的研究方法。
重成果、重评价,突出成果的导向和评价,老师退出幕后,给学生提供舞台。
重思政、重融合,整堂课将课程思政巧妙融合到综合实践活动中,在整个过程中非常重视学科的融合,建立其学科和生活的内在联系。
青薇老师期望我校继续深耕,将博物课程打造成青羊特色,让更多的育人成果辐射和推广,让学生在创作中成长、诗意地绽放!
肖慧 成都市教科院综合实践教研员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节课真实地体现了实践育人。孩子们走出教室,用他们在学科课堂上所学的知识、积极的生活态度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整节课孩子们表达流畅,学生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得到了发展。孩子们在团队中体会到了团队精神,也学会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学生在真实的生活中享受真实的教育,希望草小这朵真实的教育之花绽放!
草堂小学在诗意教育向博物漫溯的过程中,立足校馆协同,坚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探索和创新教育方式,形成以学校教育为中心,与家庭、博物馆、社区社会协同的育人文化,努力实现学校教育力、家庭教育力、社会教育力的三力融合,继续积极探索博物馆型学校的未来样态。(赖波 通讯员 徐程远 张敏)
成都市草堂小学,举办,诗歌教学,研讨活动,暨,儿童自创诗,发布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