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0日,成都七中育才学校水井坊校区信息科技教研组在四川省初中信息科技教研活动中展示新课标视野下集体备课成果,聚焦“互联网应用与创新模块”作专题研讨。本次教研活动线上进行,全省初中信息科技教师参会。这也是新课标颁布后四川省教科院首次组织对七年级“互联网及其影响”“互联网基本原理与功能”等模块进行专题研讨,充分展示了学校信息科技教研组集体教研的丰硕成果。
研讨活动首先呈现了七中育才水井坊校区赵杰老师《利用“分包+路由”迭代方案》课堂实录,赵老师以如何设计一份社团通知方案为项目情景,按照“界定、分解、抽象、建模”的计算思维过程组织教学,以不插电的形式将复杂通信问题简化为学生学习中的真实问题,通过“搬砖”主题活动传递“分包+路由”的学科思想,为开展不插电的科学原理课提供参考样例。关于学习评价,赵老师就小组合作的基础上如何保证个人的深度学习、评价的伴随形式能不能更“无形”等问题作了交流探讨。
此后,赵老师分享了“互联网基本原理与功能”单元整体设计,以系统观的视角框定单元大概念,根据“科学”与“技术”并重的理念将单元项目凝练成《设计一份社团通知方案》《设计并验证学校智慧教育中心的网络组建方案》两个项目。“科学原理”部分主要包括分包+路由、TCP/IP协议等内容,“技术应用”部分主要包括网络硬件、设备连接、网络配置与调试等内容,并按照学生思维水平和工程实现的难度给出了建议课时。
随后来自七中育才华兴分校的李诗芫老师分享了《利用TCP/IP协议迭代社团通知方案》课时教学设计,李老师同样按照计算思维的一般过程设计教学,课时对“丢包”产生的原因及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此后选择某一因素设计解决方案,并通过“搬砖”活动模拟解决该问题。
第二部分由七中育才水井坊校区陈洋老师和方威强老师分享了互联网基本原理与功能(实践部分)的单元项目——《设计并验证学校智慧教育中心的网络组建方案》。陈洋老师回扣单元大概念,以如何为学校智慧教育中心设计一份网络组建方案为项目情景,按照计算思维的一般过程设计教学,引导学生站在信息科技的视角界定问题,在设计与验证网络组建方案的过程中渗透逐层分解、重新组合的思想。陈洋老师详细介绍了整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核心问题、核心任务、课时安排,以及评价建议等,完整地呈现了一个大概念统整的单元设计。当然,这个项目面向实操,有一定的技术难度,教研组在设计的时候也面临重重挑战,方威强老师站在教研团队实现技术攻关、难度降维的角度,阐述了如何开展实验教学。方老师提出利用网络模拟器实现模拟仿真、利用实验手册指导学生自主学习、组建学习小组开展实体网络搭建等具体思路,为学生开展实验探究搭好支架。
第三部分由七中育才水井坊校区杨青青老师、张惠婷老师和郭佳老师作《新课标视野下“互联网及其影响”模块的单元设计》主题分享。张惠婷老师按照熊璋教授提出的“素养导向——学科逻辑——内容承载——情景案例——学业质量”五个重要环节,对“互联网及其影响”模块对应的课标要求作简要解读。杨青青老师以“深度学习+项目学习”为指导设计单元教学,通过分析核心素养、内容要求、单元大概念、概念群、知识结构,以“互联网影响学习与生活”为线索,将项目主题聚焦在学生产生的真实问题“设计一份四学会研学方案”。郭佳老师按照项目学习的一般流程,将主任务“设计一份四学会研学方案”分解到各个课时,围绕每节课的核心问题与核心任务梳理出问题链和任务群,为单元教学的具体实施提供参考。
最后,四川省信息科技教研员张馨月老师对本次分享作了总结。张老师指出,本次分享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和推广价值。她高度肯定了七中育才信息科技教师团队的教研水平,本次活动展示出来的几个案例只是他们团队教研成果的一个缩影,希望七中育才信息科技教研组能参与到后续的教研活动中,为全省信息科技教师分享更多教学案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七中育才信息科技教研组坚持将集体备课作为课前的关键一环,按照学校统一要求,抓实个人初备、集体研讨、二次备课、独立教学、教后反思等教备环节,为教学实施打下坚实的基础。本次省级教研充分彰显了七中育才信息科技教研组扎实的备课功底、高水准的集备水平,随着新课标逐步实施,将有越来越多的育才声音在各类舞台上响起,传递集体的智慧,成就每一个人的精彩!(江蕾 通讯员 杨青青 黄周)
七中育才水井坊校区,信科团队齐备课,省级教研展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