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的语文教材更强调的是重价值、重感受、重整合,而部编语文教材更强调的是重基础、重阅读、重应用、重自主。这是教材编写理念的重大变化,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一定程度的回归。
重基础
课改之后强调语文知识讲授不要体系化,要‘随文学习’。但又出现了另一种趋向,就是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导致语文教师不敢理直气壮地讲语文知识,知识点和能力训练点不突出、不成系列,教学梯度被打乱,必要的语文知识学习和能力训练得不到落实。有些名师的公开课也是课上得满天飞,却没有把得住‘干货’。
基于语文的知识体系被弱化的现象,部编语文教材努力建构中小学语文核心素养体系,但这个体系是隐在的,不是显在的。是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分成若干个 “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在各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力求在课堂教学中做到“一课一得”,即每课进步一点点,发展学生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从而使其循序渐进、螺旋发展。
比如,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各单元阅读方法、阅读策略:
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综合性学习:
部编本教材的写作专题,尽量与各单元阅读的学习重点配合,又尽可能自成体系,从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良好的写作习惯开始,逐步培养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各类文体及游记、书信、小传等实用类文本的写作能力。
语文教学要提升效果,必须回到语文的本质,加强阅读方法的引领,以“读书为要”。可是,现在语文课最大的弊病仍然是老师讲得多,活动讨论多,作业操练多,唯独读书不多,缺乏读书兴趣。为此部编本语文教材在这方面想了许多办法。
比如,小学一年级就设置了“和大人一起读”,意在和学前教育衔接,一开始就引导读书兴趣。小学中高年级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初中则加强了“名著选读”,改变以往那种“赏析体”写法,注重“一书一法”,每次“名著选读”课,都引导学生重点学习某一种读书的方法。激发兴趣,传授方法,是“名著选读”设置的改革方向。
浏览、快读、读整本书、读不同文体等等,部编本语文教材都各有方法引导。多数课后思考题或拓展题,也都有课外阅读的提示引导。这就把语文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形成“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制。其目的也是为了努力做到课标所要求的“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
重应用
最近一段时间,崔峦、吴立岗等语文专家提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不能总是在“内容理解”上兜圈子,而是要“堵住内容分析的路,迈开学习语言的步”。尤其是教读课,阅读教学一定要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言语特点、表达形式、篇章结构,教学的航标要更多地指向于“怎么写的”,而非“写了什么”。语文知识的获得要结合典型的语用现象,通过引发学生的自主学习与体验,让学生逐渐形成对知识的结构化认知。
如,部编教材七(上)《秋天的怀念》一文,在探讨母爱内涵时,如何教给学生学习应用语言的方法?
1、先默读全文用“ ”勾画出“我”不“好好活儿”的语句,再快速浏览用“ ”勾画出描写母亲身体状况的语句。
2、让学生通过对比朗读分析,母亲如何克服身体上的痛苦而“好好活儿”,探讨其中的原因,引出“母爱”这一主题。
3、理解母亲如何让儿子“好好活儿”。先让学生说出文中母亲为了让儿子“好好活儿”做了哪些努力。在这一环节,教师可以采用动情朗读、批注补白、情景体验、语句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细细品味母爱,加深对课文理解。
4、小组讨论,总结何为母爱。通过讨论学生应该能够领悟更深层次的母爱:不仅仅是爱和给予,还有一份责任,就是教育儿子如何面对有缺憾的生命。
5、母亲的“好好活儿”这句话,照亮了儿子的后半生,让有缺憾的生命如此精彩。若学生没能完全领悟,教师应加以引导和点拨。
再如,“名著导读”中《西游记》的阅读,老师可以根据教材的提示,简要介绍一下这部名著的基本情况,然后运用精读课中学到的精读和跳读方法,阅读名著《西游记》。
重自主
部编本语文教材,无论是教读课、自读课,还是课外阅读课,都十分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精读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概是课本里鲁迅的文章最好懂的一篇,学生自己就能读懂,但是读起来未必亲切。这就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预习提示》找到教学的切入点。
“阅读课文,看看小时候的他玩些什么,学些什么,想些什么。和你有相似的地方吗?这条预习提示,就是提醒学生要联系自己的生活,感同身受地理解、评价课文,达到与作者对话的阅读目的。
顺着这个思路,我们还可以结合学生实际提出问题,比如:鲁迅对他的“乐园”和“书塾”哪些地方有兴趣?哪些没兴趣?根据是什么?你是否与鲁迅有同感?不论相同与否,都没关系,说说理由。或者把上边的问题中的鲁迅换成“你”:你鲁迅对自己的“乐园”和“书塾”哪些地方有兴趣?哪些没兴趣?根据是什么?你是否与鲁迅一致?不论一致与否,都没关系,说说理由。
教师提出这个主问题贯穿教读课,剩下的就是学生的事情了,我们只需认真参与学生的讨论就行了。
设计这种教学模式,当然不是唯一的模式,更不是固定不变的模式,但意图还是为了能够展现学生自主合作、体验探究的主动学习的过程。
略读课,强调主要不是老师讲,而是学生自己读,要把精读课学到的方法运用到略读课中,自主性的泛读。在自读课中安排一些讨论或者作业,都是不必要的。
再如,“和大人一起读”栏目,同样重视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在温儒敏教授看来,这样做的用意同样是激发阅读兴趣,让孩子一上学就喜欢语文,喜欢读书。但他也建议,这个栏目虽然要纳入教学计划,但不能处理成一般课堂上的课程,因为这是课堂教学的延伸,编者的目的是把家庭和社会的力量都用上,都来为语文课加油。让孩子在大人的陪伴下进行无压力、自由轻松的阅读,千万别当作学生的作业来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