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是当今学校教育改革的一个世界性的研究课题。建立新型家校关系、构建良好的教育生态已成为因应教育发展规律、表征教育时代特征的强大趋势。为此,学校应积极抢占家校合作这一教育制高点,创新家校合作模式,以期赢得基础教育改革的战略主动和素质教育发展的创新活力。下面,我就家校合作的具体策略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不当之处,敬请各位同仁批评指正。
一、家校合作的困境
审视传统的家校合作,依然面临三大困境:一是家庭教育功能弱化。由于受父母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经济状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关系一度出现了偏差,前者被赋予了过多的教育职能,后者的教育功能则被弱化,父母的教养方式存在种种不足,或溺爱有加,或专制粗暴,或放任自流,或盲目“追风”,家庭教育质量不高,与学校教育的协调不够,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这一情况,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二是家校关系不平等,缺少互动。目前,家校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存在地位不平等的倾向,教师在对学生教育方面具有相对权威性,家长在交流沟通中缺少话语权,一味听从学校的单方面说教,家校合作成为学校的一言堂。三是家校活动形式单一,内容单调。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缺乏针对性,指导内容往往是冠冕堂皇的教育理论,坐而论道、枯燥乏味,不能切实解决家长的实际问题,提高家长的育儿水平和能力。很多学校的家校合作还停留在“家校通”、“家长会”、“家长学校”老三样上,年年炒冷饭,套路老旧,家长的参与热情不高,家校合作的效果不佳。
二、家校合作的策略
(一)合作理念:共建共育,共进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办好教育事业,家庭、学校、政府、社会都有责任。”学校要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构建“学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立体教育网络,促进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教育目标、教育步调、教育内容协调一致,汇聚家校联动合力。为此,学校要树立“共建共育,共进共赢”的合作理念,构建新型合作伙伴关系,奠定家校合作的基石。
1. 家校双方是平等的教育者。对于学生而言,不管教师和家长,均是教育者,二者的地位是等同的。但是不少家长还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就是教育者。所以学校要唤醒家长参与教育活动的主体意识,让家长积极担负起教育者的责任,让学校教育在家庭得以持续辐射和强化。要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家长,尊重家长人格,努力营造和谐、轻松、愉快的合作环境。要以成熟的教育理念和专业的视角,积极促进家庭建设,改善家教家风,让美好完整的家庭成为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温暖港湾。
2.家校双方是亲密的合作者。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因此,家校双方是亲密无间的合作伙伴,学校要建立灵动多元的合作方式,尽可能扭转学校单打独头的被动局面,最大程度实现家庭与学校的互动,家庭与学生的互动,家庭与家庭间的同伴互助。要赋予家长对教育的知情权、监督权、评价权,让家长参与到学校管理的方方面面,对学校的常规管理、校园文化建设、服务质量、教育教学成效等做出实事求是的评价,提出自己的合理化建议。要正确对待家长的评议,制定整改措施,促进学校全面工作良性运转。
(二)合作路径:搭建平台,家校联动
因应基础教育改革的时代要求,学校应积极搭建家校共育的合作平台,内外联动,扩大教育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彰显学校教育的大气和魅力,构建积极向上、和谐共进的良好教育生态。
1.畅通联系渠道,建设家校共育“朋友圈”。学校要以班级为单位,通过QQ群、微信群等建立家校共育“朋友圈”,让家长多一个了解学校教育的窗口,让学校多一个展示教育成效的平台;要充分利用微信及时便捷、容量丰富的特点,上传班级、学校主题活动、艺体教育、大型庆典的照片、音频、视频资料,让家长直观地了解学校教育特色;要通过微信聊天,实时与家长互动交流,为家长解疑释惑,拉近师生、家校之间的距离,让班级管理更加得心应手。
2.整合家长资源,建设家校共育“智囊团”。学校要建立家长资源库,选择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家长,组建班级、年级、学校三级家委会。要充分发挥家委会的纽带作用,及时向家委会成员通报学校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让学校的教育理念、教育举措传递到千家万户;要充分发挥家委会的参谋作用,动员和组织家长参与到学校建设和管理的方方面面,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要充分利用家长的人力资源和社会资源,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让学校教育辐射到家庭,拓展到社会。
3.开展家教指导,建设智慧家长“孵化器”。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学校要开办好家长学校,推动家长系统学习家庭建设和家庭教育的基本知识和科学方法,提高家长的个人修养,提升家庭教育品质;要举办形式多样的家长论坛,开展“家教有道”交流活动,让家长们互相交流家庭教育的成功经验,取长补短;要大力开展“打造书香和谐家庭,共驻共建美好社区”为主题的学校进社区活动,传递积极的家庭教育理念,让家长和社区居民享受到接地气的、专业的家庭教育。
4.走访学生家庭,开通家校共育“直通车”。学校要制定家访工作制度,要求所有教师在一年内对全班学生家庭走访一遍,让每位家长都能感受到教师的关爱;要通过与家长的“零距离”接触,让家长了解学校教育的方式、内容和要求,要求家长配合学校开展教育,积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要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针对学生的特点和实际问题,帮助家长正确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能力、爱好等,教给家长科学有效的家庭教育方法,走出家教误区。
5.开放学校活动,编制家校共育“同心结”。设立“家长开放日制度”,组织家长观摩教师教学,开展“家长评教”活动,让家长亲身感受学校教育和课堂教学。组织家长参加升旗仪式、开学典礼、学校艺术节、社会实践活动,潜移默化引导家长教育意识的转变,让家长感受到教育艺术的熏陶。利用母亲节、父亲节、重阳节等特殊节日,邀请家长参加“亲子活动”,为家长和孩子的交流提供机会,促进亲子关系的和谐与融洽。
(三)合作保障:制度支撑,专业建设
1.制度支撑。要制定《家长委员会章程》,构建完备的家委会体系,发挥家委会的功能,组织和带动每个家庭参与到学校的教育工作中来。要办好家长学校,积极开展“成都市家庭教育示范学校”、“成都市示范家长学校”创建工作,不断创新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要完善家校共育制度,推进家校合作网络化、序列化。
2.专业建设。要立足学校实际,大力开展家校合作的策略与模式研究,形成学校办学特色。要通过课题研究,提高每一位教师的教育理念和家校共育新技能。要通过课题研究,整合各方教育资源,开发一系列有意义的“家长课程”,协助家长以科学性、多元化的理念培育孩子。要通过课题研究,创新家校合作的模式,形成学生健康成长的立体育人环境。
现代教育是一项开放的、现实的、全方位的社会活动。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家庭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学校的教学、教育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教育要取得成功,需要学校积极探索社会家庭教育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施策,形成家校共育合力。
家校共育,我们一直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