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缘起:
在种植角的金鱼一天早上突然不见了,引发孩子的一场探究活动。为了保护剩下的小鱼,孩子们开展的一场关于“爱”的探索旅程。
二、活动推进
活动一:谁吃了金鱼?
一个周二的上午,孩子们像往常一样来到班级自然角,突然发现地上有一条已经没有头的鱼,我们的小金鱼被谁吃了?看到了这惊悚的场面,孩子们展开激烈讨论,开哥和周煜祺最先跑过去,两个人面面相觑,连忙问我,罗老师:“你看见是谁吃了我们的金鱼吗?”我摇摇头说:“我到的时候已经就是这个样子,我也没有看见。”连老师都不知道它们到底被什么吃掉了,开哥赶忙回到班级去问其他小朋友,你们看见我们的小金鱼了吗?问了一圈都没有人知道,只有龙子涵说我好像见过,是我昨天吃完饭去种植角看到的。看着孩子们充满疑惑的眼神,我好奇地问:“鱼被谁吃了,什么时候被吃的呢?”引发了全班小朋友的猜测和讨论。有人说它自己从鱼缸跳出来去玩了,有人说它是被海鸥吃掉了,有人说是不是被人抓出来扔掉的,还有人说肯定是被猫或者是狗吃掉的?开放式提问可以为活动的开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好的问题是课程开始的关键。
思考:
看着孩子们兴致盎然猜测不断,也引发了我的思考。金鱼的死触动了孩子内心最柔软的部分。孩子们发现主动提问并思考,好奇心充分被激发,对孩子来说好奇于金鱼到底是被谁吃掉了,要怎么保护我们剩下的金鱼?
对老师来说,孩子们会用什么方法去找答案,过程中,他们会遇到怎样的问题?问题中有怎样的学习?我们可以给予哪些支持?我想顺势而行,把自己全然放在当下,好奇于孩子的好奇,惊喜于孩子的惊喜。让他们像侦探一样行动起来,去验证自己的猜测。这既是对孩子好奇心的满足又是对幼儿情感的尊重。于是我决定退到孩子们身后,跟随他们,支持他们。
活动二:谁伤害了它?
“既然班级的小朋友不知道,那我们去问别人吧。”“土豆你们看见是谁伤害了我们的小鱼吗?”“不知道我们也没有看见”孩子们很失落,垂头丧气地回到班级。在孩子们一筹莫展时我问:“除了这个办法我们还有更好的办法吗?”小朋友又纷纷展开激烈讨论,你一言我一句,最后大家一致表示可以通过查阅监控,因为走廊的监控正好可以看到我们的种植角。那查监控还需要什么呢?“你们知道小鱼是什么时候不见的吗?”有人说是周二早上、有人说在昨天中午我还看见了。这个时候我问小朋友:星期二的前一天是哪一天呢?周煜祺连忙跳起来说:我们要查星期一的监控。在保安叔叔的帮助下,我们有了重大的发现。这只小猫在我们的种植区呆了很长的时间,那你们从哪里判断出是猫吃掉的小鱼呢?徐知行说:“因为我们在花盆旁边发现有一条鱼身上有抓痕,一旁还掉落了鳞片”、琨琨说:“我们走廊的地上有很多猫的抓痕,猫有尖尖的爪子”、邓亦承说:“我们图书区的垫子都被猫爪子抓坏了”还有的孩子说:“我们种植区很臭就像猫身上的味道一样”。孩子们通过细致地观察、比较、分析,又进行了大胆猜测和验证出判断就是猫吃掉了小鱼。到了这里,孩子们有很多的感受。有的说:这是我第一次看见猫把鱼吃掉,有的说:我想把小猫给打死,有的孩子说:我想把小猫给抓起来等等。
思考:
1、寻找伤害小鱼的方法,源于生活经验,发展于一次次的尝试、失败、调整、再尝试的循环往返,认知的过程也是经验的形成,这不正是皮亚杰同化顺应理论的体现吗?
2、关注引导孩子们情绪与体验的:在这过程的前前后后,伴随着失败与成功的情绪体验。孩子们对于猫把鱼吃掉了这件事有着丰富的情绪表现:愤怒、生气、伤心、难过等情感的流露,教师不仅要识别它、认同它,接纳它,同时也在引导儿童主动的学习。
3、时间概念:幼儿往往用“昨天”表示已经发生过的事情,日期的出现就是结合具体的日常生活事件帮助孩子们感知时间。
虽然案件得以成功告破,但在班级还时不时能够听到讨论鱼和猫的对话。那我们应该怎么对待流浪猫呢?是抓到它?惩罚它?还是驱赶它?孩子们因为这件事情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有人说:“猫吃鱼是因为它饿了”,有人说:“因为猫没有妈妈没有家”,还有人说:“鱼也是一条生命啊”。孩子就如何对待猫进行了持续的争论,作为教师来说猫吃鱼、鱼吃虾米的自然界正常食物链,引发了我的思考:如何理性地传递给孩子们这一自然规律,每一条生命都值得被保护和尊重。这样的讨论能激发儿童更多学习可能的产生,我们用了这种辩论的方式鼓励儿童积极地表达情感和认识。
我在想,我们为何不就这件事继续深入下去呢?于是,我们找来了新的小鱼。面对新的小鱼,孩子们又会有怎样的反应和行动呢?活动中出现的争论和困难,正是孩子们学习的最好契机。作为教师,我们就是要让孩子们亲身体会,自主去解决这个问题。果不其然,孩子们一致赞同展开护鱼行动。
到底是“给猫投喂食物、还是制作猫窝、到制作保护罩保护小鱼”在众多方法中,我们选择了一个马上就可以行动的办法,那就是动手制作一个保护盖。
活动三:护鱼行动
制作保护盖也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用什么材料制作保护罩、制作怎样的保护罩,孩子们纷纷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大家积极发表自己的意见。第2组的孩子们在讨论用什么样的材料制作保护罩时,小组长周煜祺说:“我先说,说了以后大家都要轮流说,我想用纸板来做一个正方形的保护罩,最后还要用剪刀在上面挫个洞让鱼能够呼吸”,廉俊博说:“我想用KT板来做,因为更好看”,王程翔说:“我想用KT板来做”,黄玥萱说:“我也想用纸板,因为更简单”,童垚萩说:“我也想用纸板做”。周煜祺这时急忙高声说:“你们要少数服从多数,只有两个人想用kt板,我们这组就用纸板做保护罩”。廉俊博不高兴的嘟着嘴巴说:“不行,凭什么都听你的,我就想用KE板做啊”。周煜祺说:“因为你们要少数服从多数,你们人比我们少所以就要听我们的啊”。看到孩子们争执不休这时我立即介入“周煜祺你可以先仔细倾听小朋友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理由,如果你不同意你可以用你的理由去说服别人。”叫停交流及时介入,是想让儿童交流和分享自己的想法,能够让儿童学习站在他人的的角度思考问题,让儿童学习理解并尊重他人的想法。再次交流时,廉俊博说:因为KT板容易把两个板子粘在一起,而且最后装饰的时候可以用黏土进行装饰,所以他想用KT板。小组长这次轻声说:“我想用纸板是因为纸板可以直接围在一起,在纸板连接的地方可以折一下,这样保护罩更加牢固,能更好地保护小鱼。”孩子们纷纷点头同意。在同伴讨论中给了孩子表达自己意愿的机会,这种表达对话对儿童来说就是一种成长而教师及时的介入能够帮助儿童快速达成一致,也是活动顺利开展的保证。
到了真正考验保护罩的时候啦!孩子们把保护罩纷纷投放到了种植区,经过了一个晚上的时间。第二天一早,孩子们兴奋地发现,小鱼还在。这时我开始思考了,如果昨晚猫没来,能说明我们的呼吁行动成功了吗?于是我们又调阅了一次监控。果然,昨晚猫又来了,但我们的鱼却安然无恙。孩子们看了这个镜头,激动万分的,欢呼地跳了起来,这时我也被孩子们的这种情绪所感染,同时我也为孩子们的爱心所感动。
思考:
1、教师的介入是因为发现了周煜祺其实是用他作为组长的权威,以及相对比较武断的少数服从多数的方式,去剥夺了别人表达和想法实践的机会。不尊重别人,没有充分地去倾听别人的想法以及为什么这样做,而对于周煜祺这个个体来说,是让他学会如何去尊重别人,
2、从尊重每一个儿童角度,我们更愿意去倾听更多孩子的心声。让更多的儿童有他们的想法及意愿表达的机会。在相互思想碰撞中去形成共同的意愿和认知。同时这也是儿童共同学习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方式。
3、孩子们虽有合作,但并不懂得如何合作,大班孩子正是建构合作经验的关键期。我想矛盾的爆发,正是让孩子学习同理心、学习合作的良好契机。
活动四:爱的传递
我们的种植角因为有了孩子们爱的呵护,又恢复了往日的宁静,突然有一天听到楼上的老师说:“怎么他们教室门口的鱼一夜之间不见了”,原来猫跑到楼上去吃鱼啦!我赶紧抓住这一教育契机问:那怎样可以把我们保护小鱼的方法告诉其他班呢?我们可以直接到班级告诉他们、我们可以利用我们的广播、我们可以用宣传画的方式告诉别人。这就调动了幼儿的已有经验,有不同的沟通交流方式,每一种方式我们不妨让孩子去试一试。我们说干就干,大部分的孩子选择制作宣传海报,几个孩子为一组,商量着我们的海报里需要有哪些内容,怎样的方式别人更容易看懂。在制作时我们的分工是怎样的,由谁去讲,孩子们进行了细致的协商。当孩子们海报制作完成去讲解帮助其他班级孩子的时候,大家的认可是对孩子最好的肯定。尊重每一位幼儿的想法,保护他们探究和学习的热情。最终幼儿实施的过程能唤起其内在的自信和自我满足。
思考:
1、采用自愿组合的方式其实就是在倾听与尊重每一个儿童,让每一个儿童的想法得以表达和实践。
2、孩子们合作的行为让我感受到:社会交往能够促进儿童的知识建构,能向儿童呈现多种观念和想法,还能协调自己与他人的想法。儿童合作解决问题,能够让他们在彼此聆听中受到启发,在他人观点的基础上形成自己的想法,这就是非常重要的学习过程。
三、我的思考
1、课程需要源于生活,基于兴趣。
关注幼儿的生活,对幼儿始终怀有敬畏之心是发现幼儿兴趣的前提。课程源于生活中的突发事件,基于儿童对金鱼生命呵护与关爱的这份浓浓情感引发的好奇与兴趣。因为好奇与兴趣让孩子们主动地思考、寻找与探究,护鱼行动的全过程激发的是孩子们的爱心和责任心,这份“爱”是对生命的关爱,更是对生命的敬畏,这是成为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也是未来人需要具备的一种良好品质。
2、建构主动、积极学习者的形象是课程的重要价值。
这是一场源于“爱”的探究之旅,课程中我关注的不是知识和技能,而是聚焦孩子的学习品质,如好奇、坚持、合作、思考与创意等。这一取向隐含在我对课程的价值追求:在孩子参与体验中激发儿童主动学习的愿望,培养学习品质、思维能力与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其终身发展做好准备。
成都十七幼,罗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