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哭泣的楨湞
有一天,孩子们快要吃午餐了,我在人群听见呜呜呜的哭声,发现是楨湞在哭。我问楨湞:“你哭什么?”楨湞哭着说:“我也想去发筷子。”原因是老师在餐前请了几个小朋友帮忙发碗筷,由于人数已经够了就没有在请她,所以楨湞就难过地哭起来了。
解读:幼儿萌发了参与劳动的愿望,确因没有得到满足而情绪低落。此时需要老师对幼儿及时进行心理疏导。
我安慰楨湞说:“我知道你有些难过,不过没关系,今天没有发成,明天还可以发,老师明天会请你的。”
支持:安抚幼儿情绪,提出解决办法。
楨湞听了我的建议但她的眼泪并没有止住,而是继续哭,甚至哭的更起劲儿了,坚持要今天发筷子。
反思:幼儿情绪背后是强烈的劳动兴趣和愿望在驱使,但这样的机会并不是人人都有的,一种强烈的愿望和不确定的机会让幼儿不愿意放弃。
二、大家的愿望
第二天的餐前活动,我将楨湞想要参与劳动的心愿告诉了全班孩子,表扬了楨湞想要参与劳动的愿望。
支持:肯定幼儿主动性行为。
其他的孩子都激动的说:“我也想来!”“我也想发!”……为了满足孩子们的愿望,我说:“好,我们一起来为大家服务发碗筷吧。”
支持:给予全班幼儿参与劳动的机会。
三、激烈的讨论
谁来为大家发碗筷?孩子们开始了第一次小组讨论。
解读: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造成了同伴间强烈的矛盾冲突,陷入盲目的争吵之中。
桃子组的航航、宁宁、溪溪、小倪都抢着跟我说:“我来发!我来发!”我问:“到底是谁发呀?”孩子们都说我我我,俊丞、小周没有说话。
反思:虽然我尝试让幼儿进行讨论,想看看幼儿的讨论的情况。但由于小班幼儿以自我为中心的年龄特点以及缺乏小组讨论的经验,幼儿陷入了混乱争执的场面,老师须立即介入进行引导。
1.“轮流发”
我对他们说:“你们别着急,其实,每个小朋友都可以的发碗筷。但假如你们(边说边指)几个小朋友明天都来发碗筷,那星期二谁发?星期三谁发?俊丞也想发,周周也想发怎么办呢?”
支持:引导幼儿学习关注、倾听其他人的意见和想法,培养同理心。
宁宁提议说:“轮流发。”
解读:幼儿有轮流玩耍的经验。
我追问:“怎么轮流发?”
宁宁一边讲一边指着其他人说:“我们一人一天,我星期一,然后他星期二、他星期三,他星期四,他星期五……”
解读:幼儿知道轮流的意思,要一个一个按顺序来。
我问:“你们同意吗?”孩子们互相看了看,溪溪摇了摇头说不同意。溪溪说:“他还是想星期一发碗筷。”
支持:幼儿内心渴望先发碗筷,不想被他人安排,鼓励幼儿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我:“溪溪不想被安排在星期五,他也很想星期一发,怎么办呢?”
支持:让幼儿感受他人的心情,激发幼儿学习换位思考。
2.石头剪刀布
宁宁、航航提出用石头剪刀布的方法,赢了的小朋友就发,大家积极地开始了石头剪刀布,打算用这个方法选出发碗筷的顺序。
解读:幼儿提出了比轮流发更民主的方法,第一次达成了一致。
宁宁玩了几次石头剪刀布都输了,于是她反悔了,嚷嚷着不干了。
解读:幼儿因没有被满足而推翻了制定的游戏规则,不遵守规则是小班幼儿常有的现象。
此时,我对宁宁说:“我知道你输了,心里不高兴,不过没关系,也有一些小朋友没有赢呀,我们还有很多的机会可以赢。谁赢了谁先当,这是大家说好的规则,不能随便改哟,不然石头剪刀布就选不出来人了。”
支持:引导幼儿树立规则意识,体会规则的重要性。
3.手心手背
后来,我给孩子们提出了试一试手心手背的方法,这一次孩子们说好了游戏规则,出手心的人就可以发碗筷。
解读:幼儿已经在石头剪刀布的基础上达成了一直的游戏规则认知,确定了即使输了也不反悔的约定。
孩子们进行了多次手心手背尝试,第一次2个手心3个手背,第二次3个手心2个手背,第三次……第4次……经过多次尝试后孩子们因为记不住谁出的手心,谁出的手背,最终这个方法也没能为孩子选出谁先发筷子、谁后发筷子。
反思:虽然为幼儿提供了新的解决办法,但由于小班幼儿的经验水平不足支持他们用较为复杂的方式进行分配,还需要更简单的方式帮助他们。
3.抽签
我对大家说:“怎么办呢?石头剪刀布和手心手背都选不出来人。”
航航激动地举手说:“我知道,我知道,抽签决定!”
反思:我很惊讶航航提出抽签的新办法,我并没有想过小班幼儿会有这种经验。这应该是他日常生活中习得的经验,或者参与过类似抽奖的活动。
我追问:“怎么抽?”航航说:“就是抽中的那个发,但我们没有抽签的东西。”
为了支持孩子的想法,我为孩子们提供了简易抽签纸,纸签洒在桌面上,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抢了一张纸条打开看看自己抽中了没。
支持:当幼儿面对的困难超出了幼儿水平时,教师要主动给予支持和帮助。
小倪抽中了第一签,星期一该他当。剩下没抽中的孩子很紧张,又赶紧抽了第二次。第三次时小倪又抽到了,宁宁着急地说:“你不能再抽啦!”
解读:孩子们已经逐渐感知到了决定顺序的规则,在不断的解决中积累了解决问题的经验。
后来,我在墙上提供了挂牌和照片,照片按照小组商量的发碗筷顺序粘贴,还制作了小皇冠,当天发碗筷的小朋友可以贴皇冠、佩戴挂牌。
支持:因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容易忘记,用环境支持儿童后续活动的开展。
四、乱七八糟的筷子
发筷子时,我看到米多、涵涵用手抓了一大把筷子,然后筷子一支一支地摆在盘子的四周,有的筷子在盘子上面、有的筷子在盘子下面。
解读:幼儿没有摆筷子的经验,没有注意筷子是一双一双地摆,也没有注意筷子的粗和细以及摆放方式。
我拍了照片请幼儿观看。
涵涵说:“筷子摆得太乱啦。”
熙熙说:“筷子没有挨在一起。”
支持:幼儿通过观察发现了筷子的摆放方式有问题,开始注意摆放细节。
我指着上面的图片问道:“这样摆筷子方便大家拿吗?”孩子们摇了摇头。
我拿出一根筷子请孩子们仔细观察它的外形,孩子们发现了筷子一头有点尖,一头不尖。我解释道:“尖尖的一头是会吃到嘴巴里,摆筷子时要把尖尖的头摆在盘子上。”(使用方法)
同时引导孩子们观察桌面照片,一张照片表示一个人,一个人需要用到2支筷子,2支筷子叫一双。把1双筷子摆在照片面前才能方便大家拿哟。
支持:有意引导幼儿观察每桌的人数、思考应该摆放筷子的数量,让幼儿建立初步的数概念。
当幼儿再次尝试摆好筷子时,为了方便孩子们掌握摆放方法。我引导孩子们观察摆好的筷子看起来像什么?
雅雅说:“看起来像太阳。”
郑好说:“看起来像花朵。
支持:观看物体形态进行联想,让幼儿通过外形联想记住筷子的摆放方式。
五、脏脏的桌面、地面
午餐后,孩子们纷纷离开活动室,留下了脏脏的桌面、地面。
解读:幼儿进餐时难免会把饭菜撒得到处都是,尤其是小班幼儿更容易出现撒饭、漏饭的行为。
1.洗脸啦
我请孩子们观察这脏脏的桌面应该怎么办?
支持:引导幼儿关注身边的事物。
阳阳说:“要把桌子变干净。”孩子们开始尝试清洁桌面。有的孩子用手指把饭粒一粒一粒捡到盘子里,然后用手擦了擦衣服。有的幼儿是用手掌刨了刨桌面的米粒和饭菜,把残渣都刨到了地面。有的孩子忘记了要把桌子变干净。
解读:幼儿没有正确清洁桌面的方法,缺少借助劳动工具来清洁桌子经验。
于是,我为幼儿提供了方型毛巾,在集体教学活动中鼓励幼儿尝试折叠毛巾擦桌子。
支持:通过集体教学方式丰富幼儿使用劳动工具的经验。
了让小班孩子更有兴致的参与到清洁桌面的活动中,我将桌面的团案设计成了小动物的脸,有的桌子是小猪、有的桌子是小兔,萌萌可爱的小动物形象让孩子们每次吃完饭后都抢着要去清洁桌面。
支持:通过拟人化的方式,为擦拭桌面增添乐趣。激发幼儿了主动性。
我:“怎样才能擦干净小动物的脸呢?”
天瑞说:“我来擦一擦。”说完他拿着小毛巾围着小动物圆圆的脸绕着圈圈擦拭桌面。
青璇也拿着毛巾擦了起来,她没有绕着桌子擦,而是擦擦小兔的鼻子、又擦擦小兔的耳朵。
解读:幼儿虽然幼儿主动擦拭桌面的兴趣,但缺少擦拭桌面的经验和方法。
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改编了洗澡歌,把擦桌子的方法融入到歌曲中,引导孩子们感受从里到外、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擦拭顺序和方法。
支持:通过卡通人物形象、创编歌曲的形式,让幼儿在情景中尝试简单、快乐的劳动。
2.好玩的工具
但脏脏的地面该如何清洁呢?我看到有的幼儿会蹲下去用小手在捡残渣,有的幼儿会用毛巾擦地面。
解读:幼儿逐渐关注身边的环境,尝试用已有经验解决问题,但不会考虑方式是否适宜。这跟小班幼儿行动在前,思维在后的特点有关。
在现有的工具不足以支持幼儿使用的情况下,我们购买了一些动物造型的小拖把、扫把。这些可爱的劳动工具投放在卫生间的固定位置,孩子们每次吃完饭后都会尝试使用工具进行简单的拖地、扫地。
支持:为幼儿提供与身材大小比例适宜的劳动工具。动物造型的工具更容易激发儿童的兴趣,激发幼儿想要参与劳动的愿望。并在尝试中探索劳动的方式。
孩子们的劳动能力在不断的扩张和丰富之中,劳动兴趣和愿望越来越浓厚、积极……
启示:
一、关注幼儿的行为,尤其是小班幼儿在情绪情感的变化,了解幼儿产生情绪变化的因素,在疏导幼儿情绪的过程中,抓住隐藏的教育契机,给予幼儿参与劳动的机会,支持幼儿尝试、体验其中的过程。
二、幼儿在生活中产生了想要劳动的兴趣和愿望,但当幼儿生活经验不足以支持幼儿开展活动,缺乏相应经验支撑时,老师要抓住这样的机会适时引导,通过小组讨论、集体教学活动、照片、视频、情景表演等恰当的教育手段,让幼儿在感知、体验、操作中获得经验的提升,让劳动更加富有意义。
三、充分尊重小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在幼儿的兴趣之上营造一个充满趣味、宽松的环境,支持幼儿对劳动的不断探索。如卡通形象的桌面、动物形象的扫把、拖把激发幼儿主动参与劳动的兴趣,让幼儿在兴趣的引领下,在愉快的劳动中产生新智慧。
成都十七幼,杨玲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