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提出:“语文课程对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培养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的创新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培育高中学生的文化自信是新课改背景下高中语文教育的重要任务,这赋予了高中语文教学新的思想。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也容易受外界思潮的影响,心理也容易出现情绪化的特点,对正确价值观、社会及其文化内涵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农村高中的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文学功底和文化积淀相对薄弱。为此,我们选择并坚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革命文化为动力,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支撑,增强高中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在认同,树立科学、正确的价值观,将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担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长期以来,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以说教形式的传统文化教学为主,属知识的单向传输,停留于文化体验和认知,没有提升到文化反思、认同和践行的层面,学生文化想象的空间被限制,学生文化自信的意识较难被唤醒,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有效激发。基于此,我们提出农村高中语文教学中培育文化自信的策略,进行了实践与探究。
一、遵循学科教育规律,“文化自信”渗之于文
培养文化自信本质上属于价值观教育,价值观的形成既有知识学习规律,也有社会价值观内化为个体价值观的复杂过程,所以,在语文教育中渗透“培育文化自信”教育,必须符合价值观教育的规律。按“新课标”要求,“培育文化自信”是语文课程的应有之义。同时,根据语文学科的特点,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培育文化自信渗透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结合语文课程特征,渗透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的教学活动中,渗透在听说读写活动中。
(一)归纳梳理高中古诗文中包含的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
当代学者张岱年在《中国文化概论》中对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提炼出了“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刚健有为、贵和尚中”的观点,这对我们深入探究高中语文古诗文教学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教育指明了行之有效的途径。我们通过梳理教材中古诗文篇章,归纳概括出以人为本的民本思想、赤胆忠心的家国情怀、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舍身为国的担当精神、皓首穷经的治学精神、刚健有为的进取精神、恬然旷达的处世哲学、尊师重教精神、忠孝精神、宽宥包容精神、追求平等和冲破传统思想束缚等传统文化内涵与价值观,并对教材篇章分门别类,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教学。
(二)践行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理念
新课标和部编版教材的指出,我们要高度重视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先进文化,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和尊重,有助于学生增强民族自尊心、爱国感情和文化自信,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在学习任务群里也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和中华传统文化专题研讨。由此看出,中华传统文化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所占比重之大,而古诗词的积累、鉴赏成为学生学习的重点。为了提升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能力,教师不仅要开阔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还要丰富学生的古诗文阅读经验,因此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便应运而生。这有助于开阔学生的古诗文阅读视野以及丰富学生的古诗文阅读经验。为此,我们在进行中紧紧围绕“立足教材,确定主题;围绕主题,精心选文;关联选文,相得益彰;共读群文,达成共识”四个方面,深入探究高中语文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一些有效策略。
二、创新课堂教学策略,“文化自信”外化为行
(一)尝试实施吟诵教学法,促进古诗文教学变革
平长仄短传古韵,诗词吟诵送新风。古诗文吟诵是学生学习古诗文最原始也是最好的学习方法之一,可以让学生领悟到诗文的丰富内涵,体味到其韵外之致,得到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感和体验。吟诵不仅有旋律和节奏,对记忆背诵有极大功用,而且其读法遵循古诗文的声韵格律,拉近与古人的距离,与之气息相通,从而为课堂教学注入更为强烈的古为今用意识、更为浓烈的人文色彩,有助于深入理解和内化体会,是提升古诗文教学质量和经典诵读水平的高效方法,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门径和抓手。
(二)古诗文与现代文互为改写再创作
利用传统古诗文改写成现代白话文,也可以讲古代散文改写为律诗、词和古体诗,将古诗词改写为古代散文,这是一个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很好手段。改写就是在原著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古诗文改写就是将学生积累的古诗文中最精华的篇章进行再创作,这样既重视储备积累,又引导学生表达;既锻炼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性思维,又落实了学生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既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有,又真正的丰富了学生的写作技巧。一次诗改文的创作就是一次古典文学和现代白话文的双重体验,一次诗聚究历史、民族文化的有双收生。
(三)声情并茂地诵读,培养学生语感
国学经典是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是表达我国古代人民思想感情和丰富内涵的文化载体。师生声情并茂的诵读也是教习古诗文的必经津梁,审美与鉴赏古诗文固然需要沉思冥想,但要得其精髓,非诵读不可,这是培养文化自信的重要教学策略。让学生用悲愤苦闷的感情读出《离骚》《登高》中面对人生际遇的慷慨悲歌,用恳切诚挚的感情读出《陈情表》李密的辛酸与悲苦无助,用波澜起伏、抑扬顿挫的语调读出《兰亭集序》的悠远与哲思,用时而感伤失落、时而乐观旷达的感情读出《滕王阁序》和《赤壁赋》对人生的旷远思辨,学生通过体验式朗诵和体悟式默读,达成生本相融共振的教学效果。此外,教师可以援用古诗文吟诵,平长仄短传古韵,诗词吟诵送新风。同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熟悉诗词歌赋、亲近国粹文化,开阔学生眼界,增加学生知识;培养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领悟能力,为现代文明追本溯源,增强文化自信。
三、游艺载道寓教于乐,“文化自信”内化于心
(一)实践活动培养并深化文化自信
适时举办革命文化主题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延伸。在有关革命文化的教学结束后,可以举办红色经典诵读大赛、“我心目中的英雄”演讲比赛、“我的家国情怀”演讲比赛等活动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既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情感得到升华;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挖掘教材中革命文化及革命精神,将革命文化融入校园建设,构建良好学习氛围。
(二)作文素材植入文化自信
让学生多积累有关文化自信的素材增强文化自信心。充分提取有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储备,通过典型的事例和有代表性的言论引领学生让文化自信的种子生根发芽,去积累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文化自信的讲话内容,去积累《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到《朗读者》《国家宝藏》这些栏目传递文化自信的重要信息。学生热情高涨地去搜集了很多素材,更好地运用到自己的作文中。
四、构建系列文化课程,“文化自信”晓之于理
(一)设置前置课程,开发课程资源
设置前置课程,通过课前强化名篇名句、文化常识和成语典故等知识积累,希冀知识由量变到质变,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文化自信就能得以建立并增强。充分利用新课标高中语文人教版教材必修中“梳理探究”教学板块进行文化自信培养的教学研究,同时拓展延伸知识体系,探究校本课程开发,构建拓展性课程内容。根据学情和师资情况,整合分散在教材中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课程内容。以梳理探究中的“优美的汉族”“成语:中华文化中的微缩景观”“修辞无处不在”“姓氏渊源与文化寻根”为蓝本,自主构建了汉字构造追本溯源、文言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文言修辞、文言句读、文言文翻译、古代文化常识、古代文体常识、诗词曲赋文体常识、古代文学常识、对联常识等知识体系和“古典文学教学资源库”。
(二)充分延伸拓展高必修教材中的“梳理探究”内容
我们充分延伸拓展高必修教材中的“梳理探究”内容,为学生树立文化自信提供了宝贵的资源。
1.在必修一中设置的“优美的汉字”,让学生在学习中了解到中国汉字的演变过程通过对每一种字形的展示,让学生感受到汉字的音韵之美和意蕴之美,正是这种美诠释着中华文化的魅力,让学生增强了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及对民族文化的自信。
2.在必修二梳理探究之姓氏源流的学习中,让学生了解中国姓氏的起源和发展脉络,学生通过寻找与自己姓氏相同名人的故事,来讲出前辈的优良品质并使之发扬,以此来增强自豪感和认同感。
3.必修三中梳理探究还有关于交际中的语言运用,让学生领略到中国称谓语的丰富多样,学会根据交往的目的、场合、对象的不同,通过交际语言的学习,打开了一扇了解传统文化的窗口,让学生找到文化的归属感和自豪感。正是这样的文化寻根,这样的激励与感召让学生对中华文化有了无比强大的自信心,在梳理探究的活动中提振文化自信也就成为语文教学中树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
(三)编撰古诗文阅读赏析“秘笈”,提振文化自信底气
1.文言文翻译与讲授
以往教学中教师花大量时间热衷于“言”的枯燥讲解,忽略了对“文”的分析鉴赏,教学效果事倍功半。理解和翻译文言文是农村高中生比较头痛的事,长期教学研究过程中积累了一套“四两拨千斤”的方法,即“抓动词”。动词是表情达意的关键,让学生掌握最基本的语法常识,锁定文中30个左右的谓语动词,整篇文章就剩下以动词为点线的“骨架”,翻译难题便迎刃而解。只需要让学生记住:率先找到一个句子的谓语动词,那么动词前面的代词、人名是主语,动词前面的名词是名词作状语,动词前面的副词也是状语,动词后是宾语;状语在动词后面为状语后置,定于在动词前面为宾语前置;句中副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形容词修饰名词;句中时间、地点、人名、地名、职务、物品等无须多翻译。
2.古诗词赏析技巧
常见的古诗词讲解与赏析多采用背景分析、知人论世、表达技巧、思想情感、题材主题等程式化模式。其实,我们完全可以跳出这种古诗词赏析模式。诗言志,词言情,一首诗词就是作者在讲述或倾诉自己的情感世界,是一段情感体验,也是讲述一段故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三个要点:一是把一首诗词当作作者在讲述一段故事、一段情感体验;二是展开充分的想象和联想,构建画面或场景;三是诗词语言凝练,可采用疏通文言文的方式展开故事情节,与作者进行对话。
五、践行核心价值观,“文化自信”动之以情
高中阶段正是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时期,但也容易受外界思潮的影响,心理也容易出现情绪化的特点,对正确价值观、社会及其文化内涵的认知有一定的局限性;加之农村高中的学生知识面相对狭窄,文学功底和文化积淀相对薄弱,对红色文化、革命文化的知识储备甚少。因此,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大力渗透践行革命文化教育,应及时弥补文化教育的短板与缺失。大力渗透践行革命文化教育势在必行。
红色文化、革命文化教育是中国先进文化的代表,其中含有的大量红色故事、红色经典,体现出了革命先烈的精神品质。将红色文化蕴含的精神理念运用到课堂中,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塑造健全的人,具有良好的育人功能,是培育农村高中生文化自信的途径。同时,对农村高中生进行革命文化教育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继承与发扬优良的革命传统,承担历史使命和责任。
(一)优化革命文化篇章教学,深挖精神内涵
当前高中生对于这类诗歌作品理解不够深入,对其中的革命精神内涵理解较为浅显,因此需要进行教学模式的创新,引导学生对革命诗词作品中的革命精神有正确深入的理解,使其再思想及心理产生共鸣。例如,《沁园春.长沙》能引发学生对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思考。《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可引发学生对社会主义制度自信及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顿悟。《别了,不列颠尼亚》能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在北京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演讲》《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能引发同学们对“三观”的再审视,自强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囚禄记》引发爱国情怀和民族情怀,《纪念刘和珍君》引发同学们红色革命道路的自信及时代使命感和责任感等等。
(二)开展革命文化教育活动,增强育人效果
举办革命文化主题活动,进行课堂教学延伸。在有关革命文化的教学结束后,可以举办红色经典诵读大赛、“我心目中的英雄”演讲比赛、“我的家国情怀”演讲比赛等活动来进行课堂教学的延伸,既深化学生对课堂教学的理解,又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情感得到升华;其次,在校园文化建设中,通过挖掘教材中革命文化及革命精神,将革命文化融入校园建设,构建良好学习氛围。
(三)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的高考作文命题不回避热点,大多要求考生体会认识家国情怀,感受民族精神,思考全球化大背景大格局及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凸显年轻人对社会的责任与担当;或要求考生在解读中国故事的过程中感受时代发展的蓬勃气象,加深学生对党和国家宏伟事业和所取得的伟大成就的认可度,并为之而自豪,抒写健康向上的思想情怀。语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厚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积累积淀了写作素材,让学生考场作文时方能游刃有余。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蕴含着几代党和国家领导集体的高超智慧和治国理念,是培育高中学生文化自信的宝贵财富和重要资源。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好背景下,把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巧妙融入高中语文课堂中,让学生体认修养诚信品德、守护平等公正、厚植无私奉献精神,让农村高中生在课文及其延伸阅读中去领悟其理念的先进性和独特魅力,最终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提振内心强大的文化自信。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和文化自信的关键阶段,农村高中语文教师应掌握先进的教学方式以及教学理念,遵循语文学科教育规律,要把文化自信的培养渗透到日常教学中,以语文教材为依托,以教师丰富、深厚的文化素养为引领,全方位、多角度、多途径培养文化自信,有效培育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语文学习能力,将文化自信根植于心,言行处事中展现“文化自信”,彰显独属于农村高中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 黄桂.让文化自信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焕发光彩[J].语文课内外,2020(11):39
[2] 王学文.文化自信视域下高中语文教学功能的拓展路径研究[J].才智,2020(7):49.
[3]张宏丽.润物无声 让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高中语文课堂[J].教育艺术,2021(02):57+59.
基于文化自信视角下农村高中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探究,四川省泸县第四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