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缘起
每天经过一个中午的休息起床后,孩子们的午点时光都很是惬意,可是一到吃橘子时孩子们却嘟起小嘴泛起了嘀咕,好几个孩子对着橘子发呆就是不动嘴找着各种理由不想吃,还有好几个孩子开始数起了橘子有几瓣儿,每次我们用尽浑身解数,最终橘子还是孤独的躺在果盆里无人问津,看着剩下橘子的数量,引发了我的思考“问题及学习”,我想何不借此机会与小柚宝来了一个关于“橘子”的大讨论——为什么橘子会剩下这么多,问题一提出,小柚宝们就叽叽喳喳的讨论着……
大自然是我们的活教材,《指南》中也提到,教育内容要贴近幼儿的生活,关注幼儿的生活,还又要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因此,我们关注儿童的一日生活,从幼儿的实际需求和兴趣点出发,大力挖掘和充分利用生活中丰富的、鲜活的资源,以引导幼儿更深入的去了解他们想要探索的知识。当看到孩子们因为橘子引发的热议时,我很是欣喜我想这便是孩子们的真兴趣、真话题,接下来我便和孩子们一起开启了《探秘橘子》的探索之旅。
二、经验分析
前期分析:
1.幼儿已有经验分析
对于中班的幼儿来说,大多数幼儿对橘子有了初步的了解,例如橘子的味道、形状、颜色等等。
难点剖析:
1.幼儿——《指南》指出,幼儿以直觉思维为主,因此幼儿对橘子的认知存在片面、浅显的现象。幼儿只有通过亲身参与、体验、探索,更深层次的挖掘橘子所蕴含的秘密,如橘子的味道、结构、橘子与人们的关系等。
2.教师——如何支持幼儿主动去探索橘子的秘密,如何依据幼儿已有经验,借助猜测、观察、尝试、操作体验中学习,帮助幼儿逐渐细化、拓展、更进一步的发掘橘子的秘密。
三、主题目标
1.学习运用多种感官通过观察、比较的方法,探究发现橘子的基本特征。
2.乐于探究,学习发现问题,并能积极寻找解决的办法。
3.喜欢吃橘子,并在操作体验中感受制作橘子美食的乐趣。
四、课程线索
基于以上思考,我们遵循幼儿的心理逻辑规律,满足幼儿经验发展的需要,设计了初步的主题发展线索。
五、课程实施
(一)橘子大调查《吃橘子的烦恼》——走近孩子,了解内心感受
为了进一步走进孩子的世界,捕捉孩子们关于橘子的真问题,于是我们聚焦“喜不喜欢吃橘子”的话题对孩子们进行采访,“你喜欢吃橘子吗,为什么?”
嘟嘟:不喜欢吃橘子,因为橘子太酸了。
涂涂:不喜欢,有的橘子很硬,很难剥。
兜兜:不喜欢,因为剥橘子时橘子皮会挤出很多汁弄脏手和衣服,有时还会钻进眼睛里很不舒服。
孩子们的回答稚嫩且真实,孩子们不想吃橘子的烦恼大致分为三类:烦恼一,是因为味道太酸;烦恼二,是剥橘子的难题;烦恼三,是橘子汁会弄到手、衣服上。问题即学习,我们借助孩子们关于橘子的问题,由外向内、由表及里,从橘子的外形到橘子的结构帮助孩子们走进橘子、认识橘子、探索橘子的秘密,最后甚至爱上橘子。
(二)橘子大探秘《橘子知多少》——创设机会、大胆表达、积极探索
活动一:童言稚语说橘子
在“橘子”大调查中发现,多数小柚宝争论的焦点是“橘子到底是酸的还是甜的?”于是接下来我们开始了童言稚语说橘子。
乐乐:我觉得橘子是甜的,因为水果都是甜的呀。
琦琦:你说得不对,橘子是酸的,因为我吃了橘子嘴巴会痛。
兜兜:橘子是甜的,因为我吃的橘子就是甜的。
涂涂:我觉得橘子是酸的,因为我有一次吃了橘子,牙齿很痛。
问题1:那我们怎样知道橘子的味道呢?
教师支持:为了调动幼儿的探索愿望,我准备了不同大小、种类的橘子让幼儿进一步进行探究。《纲要》中强调:提供丰富的可操作性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条件。
1、尝一尝
小柚宝们说到橘子的味道,首当其冲的就是选择品尝橘子来辨别橘子味道。
当孩子们剥开尝到橘子的味道时,孩子们的表情可谓是精彩纷呈,有酸的眯起眼睛的,有嘟着小嘴的,有笑的眼睛弯起来像月牙一样的……
那我们还可以用什么方法来知道橘子的味道呢?小朋友瞬间开启一场头脑风暴,调动已有经验,又在不断摸索中发现可以用摸、看的方式来辨别橘子的味道。
2、摸一摸
“我知道、我知道,可以用手来摸一摸,”通过感觉橘子的软硬来辨别橘子的味道:摸起来硬硬的就是酸酸的,如果摸起来软软的橘子味道就是甜的。
3、颜色辨酸甜
黄黄的、橙橙的橘子就是甜的,青青的味道就是酸的,因为橘子还没有长大,半黄半青的橘子也可能是酸酸的。
在以上方法的探究过程中,小朋友通过比较判断,发现直接品尝是最直接辨别橘子味道的方法。
教师思考:
孩子们经过由外向内的观察橘子,借助五感法去猜测橘子的味道,最后通过直接品尝验证,柚宝知道了橘子的味道是有酸有甜,同时在过程中感受到科学探究的乐趣。如何在主题活动中引发孩子的深入思考和持续探究,支持孩子经验的不断建构和提升呢?于是,我们借助孩子们的问题“为什么有的橘子会是酸的,有的是甜的呢?”,将问题抛给孩子们让孩子们进一步深入的思考:
问题3:为什么有些橘子的味道酸酸的、有些又是甜甜的呢?
小朋友们开始各抒己见,于是我听到了下面的回答:
嘟嘟:因为橘子还没有长大。
兜兜:没有晒到太阳。
涂涂:本来有些橘子就酸酸甜甜的。
乐乐:妈妈说过沙糖桔就是很甜的。
……
那橘子的酸与甜到底与什么有关呢?我和小朋友有了一个约定,回家和爸爸妈妈查阅资料。第二天小朋友们迫不及待的带着答案来到幼儿园并进行了分享,根据小朋友查阅的资料表明:橘子的酸甜与它的生长环境、种类有关。
教师思考:
“刨根问底”是幼儿积极主动探究的表现,孩子们在积极思考、大胆提问、实验验证的过程中,认识到橘子是酸还是甜,与它的生长环境和种类有直接关系,不同种类的橘子名字不同、生长环境不同、味道也不同,橘子还富有丰富的营养价值。通过多种形式帮助孩子们丰富对橘子的认识,随着活动的不断深入,孩子们都表示愿意尝试吃橘子等富含维生素的水果。同时,孩子们还发现原来橘子的世界如此多的学问,于是我们趁热打铁,与孩子针对吃橘子的烦恼进行探究。
活动二:破解烦恼——橘子怎么剥?
基于剥柚子的经验,小柚宝想到了手、刀、叉子、筷子等等,正所谓实践出真理,柚宝们已经迫不及待的实践起来了,有用筷子撬洞的,有用叉子叉的,还有用手剥的,还有两两合作的……整个现场可谓是精彩纷呈,不管是用什么工具,孩子们都无比专注和投入,教室里不断传来小朋友的声音:
点点:“老师,我的橘子皮好硬,剥不下来。”
睿睿:“我会从橘子中间剥皮。”
兜兜:“睿睿,我也是这样剥的。”
可儿:“我把橘子摸了下,我找到了个软的地方,我从软的地方剥皮。”
小朋友在不断的实践中找到正确的剥橘子方法:
第一步:我们用手指在橘子皮的底部先戳一个小洞。
第二步:以小洞为中心,绕着橘子一圈一圈的剥皮。
剥完之后,可以看到橘子一点都不流汁,而且也不怎么脏手,在探究橘子怎么剥橘子过程中,又随机解决了孩子们橘子汁会弄到手、身上的烦恼。
朵朵:“原来从橘子的肚脐眼开始剥,会更容易。”
涵涵:“这样剥橘子我很快就剥好了呢。”
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不仅发现原来剥橘子非常的有趣,还总结出皮薄、软的橘子可以直接用手剥,开始剥的位置还非常有“讲究”,橘皮较硬的可以借助刀来切开。有了这样的发现,孩子们的剥橘子烦恼破解了,在探究怎么剥橘子的系列活动中,孩子们还了解了橘子的结构和吃橘子的学问,橘子是由橘皮、橘蒂、橘肉、橘络组成。橘蒂是橘子与枝茎相连接的部分,吃的时候我们要先把橘皮剥掉,橘子上白色的网就是橘络,是可以吃的,里面的就是橘肉了,橘肉的营养很丰富。于此同时,在切开橘子的过程中孩子们还惊喜的发现,用刀切开的橘子和我们平时剥开的橘子有点不一样,橘子的世界原来如此精彩有趣。
教师思考:
小小的橘子,有着大大的学问,从幼儿的烦恼入手,走进幼儿的内心世界,引导幼儿自己实践操作从而破解麻烦,获得成功。再解决了烦恼三过后,孩子们渐渐的表现出了对橘子的喜爱,进一步激发了幼儿的探索欲望,也在解决烦恼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了自信心,在遇到麻烦与困难时不退缩,勇敢解决。
活动三:橘子有几瓣?
随着活动的一步步推进和深入,孩子们对活动的兴趣只增不减,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当孩子们观察、猜测、剥开橘子后,就像打开了橘子的新世界,对橘子的兴趣可谓是只增不减,在认识橘子的过程中,嘟嘟问“一个橘子到底有几瓣呢,为什么我老是数不清楚?”此话一出瞬间引发了孩子热议,于是我们又开始橘子的新一轮探究。
1、柚宝数橘初尝试
(1)我来数一数
柚宝大胆尝试,把皮剥掉就开始数了起来。一遍又一遍,数了好几次都没有数清。
(2)同伴齐协力
乐乐看见小柚宝数了半天都没有数清楚,着急地说:“我来帮你吧!”我们把它掰成一瓣一瓣数吧!”在柚宝的不断尝试中,问题也随之产生:为什么总是数不清楚?
教师的思考:
在数橘瓣的过程中,随意的摆放让他们在数的过程中,会遇到新的问题,“忘记从哪瓣开始了,到底数了多少瓣?怎样才知道从哪里开始哪里结束呢?”于是,借此问题,我们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探索
2、柚宝数橘再探索
(1)创设问题情境,引发幼儿思考与操作。
师:我们班的小朋友都喜欢和大家分享东西,今天我们来分享橘子,分享之前老师要考验小朋友,如果你们挑战成功就可以分享橘子。挑战的问题是:如果你和大家分享一个橘子,每个人吃一瓣,可以有几个人吃到你的橘子,想一想可以用什么办法知道。
幼1:我数的橘子有10瓣,可以分给10个人吃,我是用手指按住一瓣,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停下来。
幼2: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的橘子有一瓣很小,我记住这一瓣的样子,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知道有几瓣。
幼3:我数的橘子有9瓣,可以分给9个人吃,我把橘子的一瓣抠个小洞,然后从这一瓣开始数,数到它旁边就不要数了,最后是数字几就是几瓣。
幼4:我数的橘子有10瓣,可以分给10个人吃,我和我的好朋友一瓣一瓣排放整齐,从上往下数,最终数清橘子共10瓣。
幼儿在不断尝试中,探索出不同的数数方法,对于数橘瓣又获得了新的经验。
教师思考:
《指南》指出中班幼儿能正确点数数量在10以内的物体,并说出总数,正确理解10以内数的实际意义。在数橘瓣的探究过程中,会面临橘子有大有小,瓣数有多有少的问题。因此,教师通过创设机会和条件,帮助孩子能不受物体大小、形状、或排列的影响,正确判断10以内的数量。并且在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中,借助趣味数数帮助孩子建立数概念和数点数。
教师支持:
为幼儿的主动学习提供条件、创设机会,借助同伴学习、集体分享,让幼儿在分享中学习同伴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会运用多种办法、多角度解决问题,体验探索的快乐。一个小小的橘子,在孩子的世界里却有大大的学问和收获,数的序列、一一对应、点数等数学经验,在与同伴的交往、问题解决中逐步获得。这个过程是孩子在主动学习、自主探索,这就是儿童的学习方式。
活动四:橘子会浮起来吗?
都说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随着活动的推进,哲学家们又开始发问了,“橘子会浮起来吗?”“橘子脱了衣服和不脱衣服在水里有什么变化呢?”带着这个疑问,我们又开始了新的探索……
1、问题提出——猜想
师:是啊,橘子会游泳吗?如果把橘子放在水里会发生什么呢?
兜兜:橘子不会游泳,它没有手。
琦琦:橘子在水里会沉下去吧。
睿睿:不对,会漂在水面上。
2、答案验证
材料准备:装着水的透明器皿、不同大小的橘子。
橘子皮上含有很多气孔,内部有空气,就像一个游泳圈,因此没有剥皮的橘子会浮起来,剥了皮的橘子没有了游泳圈就要沉下去。
教师思考:《指南》中指出,兴趣是幼儿最好的老师,能够激发幼儿探索欲望,教师适当的讲解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验证答案的正确性。在探究橘子的沉浮的问题上,我们为孩子提供适宜的支持,引导幼儿亲身体验,主动学习,获得新经验。
(三)橘子大变身《橘子美食》——巩固、提升经验
从走进橘子—认识橘子—探索橘子,幼儿不断解锁橘子的秘密,可秘密不止于此,当我们的面点时光和孩子们喜爱的橘子相遇时,再一次激发了孩子们的突发奇想,想做一次橘子味儿、橘子形状的面点……
活动一:橘子面点初尝试
1、橘子面点初讨论
借着周五面点时光,柚宝想做橘子面点的愿望就这样“顺水推舟”的达成了。制作面点对小柚宝来说可谓是小菜一叠,幼儿运用捏、团技能制作出橘子面点的外形,这正是幼儿将橘子外形特征内化的过程。但是橘子叶子的制作却是一个难题:“我们可以画叶子然后粘在上面”,不过这个意见很快就被否定了,这个橘子面点是我们要吃的,不能用画的。
2、叶子材料大搜索
对于如何制作“橘子叶子”这个问题,小柚宝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于是开始了材料的大搜索,最后小柚宝目光锁定到游戏材料——餐厅的黄瓜和生活区的榨汁机。
3、叶子制作初尝试
通过将黄瓜切成薄片,利用榨汁机将黄瓜榨汁,最后将黄瓜汁与面粉混在一起,就在小柚宝万众期待的同时,最后以失败告终。小朋友一脸疑惑并且带着失望的眼神的看着我,为什么会失败了呢?对于小柚宝制作的“失败”经历。我提议一起和小朋友寻找失败的原因。
于是和小柚宝开始讨论,最后将失败的原因归结如下:
(1)黄瓜之和面粉混在一起太稀了,面粉黏的到处都是,不容易成形。
(2)黄瓜汁的颜色太浅了,没有办法把面粉染成绿色的。
4、叶子制作再尝试
再经历了失败过后,小柚宝们鼓起勇气重新开始摸索时,送水果的阿姨来了,这时点点灵机一动,看到橙子上面有叶子:“我们可以用橙子上面的叶子呀”,听到点点的回答,小柚宝们都异口同声的说好呀好呀,可问题又出现了——叶子数量太少了。看到小朋友们垂头丧气,我立刻察觉到小朋友情绪上的失落,于是我鼓励小朋友再想想办法。最后在柚妈的帮助下,为我们买来了沙糖橘。
5、面点厨师齐上线
为保证叶子再面点中的使用,小柚宝从老师那里寻得方法,认真进行了采摘叶子——盐水浸泡——清洗,一套操作流程下来,终于收获了一堆新鲜、干净的叶子。一切准备就绪,小柚宝们就开始了橘子面点的制作。
6、劳动成果大分享
在小柚宝们的齐心协力下,在食堂叔叔阿姨的大力帮助下,我们的橘子面点终于与大家见面啦。
教师思考:
(1)在橘子的系列探索活动中,对橘子的特征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制作橘子的面点中,能够将关于橘子的认识应用其中,不仅在味道上要是橘子味儿,在形状上也要像橘子。
(2)教师是儿童活动的支持者、适宜的引导者,在制作橘子面点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与疑惑,面对小朋友的疑惑,我并没有直接给出答案,最好的办法就是跟着小朋友一起探索、实践,并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遇到困难不轻易放弃,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品质。
(3)教师还应学会与幼儿“共情”,识别幼儿的情绪变化,注重幼儿积极情感的引导与培养。在幼儿探索过程中,随时会因结果的成功或失败,出现情绪的发展与变化。教师应学会捕捉幼儿的兴趣点、挫折点和突破点,及时引导转换情绪,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学会调控自我情绪的方法。
活动二:橘子面点再尝试
基于上次橘子面点的经验,小柚宝又有了新的问题——为什么面粉是黄色的呢?小朋友们议论纷纷。
兜兜:食堂的叔叔阿姨买的就是黄色的面粉。
嘟嘟:肯定是再里面加了黄色的东西。
点点:我也不知道,我想问问食堂的叔叔阿姨。
……
看到小柚宝们对”黄色的面粉”这个话题有很大的兴趣,借此机会我便引导小朋友进一步思考:白面粉怎么变成黄面粉?
1、材料大搜索
怎样把白面粉变成黄面粉?问题一提出便引起了小柚宝的讨论,幼儿充分调动已有经验,于是有了以下的回答:
穆穆:可以把南瓜捣碎与白面粉混合再一起。
琪琪:也可以用胡萝卜呀。
妍妍:我们生活区有橘子,可以把橘子榨汁与白面粉混合再一起
说到橘子汁,小朋友又想到还可以用超市卖的果汁。
最后我们通过举手表决,决定用南瓜、胡萝卜、橘子、果汁进行实践探索。
2、面粉大变身
小朋友通过切碎、并借助捣蒜的工具将南瓜、胡萝卜充分捣碎,与白面粉混合在一起。
解决了南瓜和胡萝卜的难题,那橘子的叶子怎么做呢?小朋友首先想到了将白面粉变成绿面粉,基于上次失败的经验,小柚宝通过询问、回家与爸爸妈妈查阅资料,最后决定用菠菜制作橘子的叶子。
3、橘子面点制作
在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准备工作后,小柚宝终于迎来了高光时刻,小柚宝不仅沉浸在美食的制作中,最后当看到一个个热气腾腾的橘子面点时 ,小家伙们喜悦的心情溢于言表,孩子们终于在经历了一次有一次的挑战后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小柚宝还提出想将这份快乐分享给更多的人,让更多的人获得快乐,尝到甜甜的橘子味儿美食。
教师的思考:
(1)以兴趣为基点:《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成人要善于发现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的探究兴趣。在“白面粉怎么变成黄面粉?”的问题上,小朋友很感兴趣,正所谓兴趣是孩子最大的老师,我及时捕捉幼儿的兴趣点,引导幼儿去尝试探索。
(2)在美食的制作过程中,孩子们动手感知、味蕾体验、成果期待,美食分享,他们乐在其中,感受着食物的变化和劳动的乐趣,并尝试感恩、分享的快乐。
六、课程反思
(一)儿童发展
1.幼儿学会通过观察橘子的外形、大小、颜色以及品尝橘子等多种形式验证橘子的味道,知道橘子的结构,同时对科学探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2.借助趣味点数,在数橘瓣的活动过程中,萌发了幼儿对数橘瓣的探索欲望,能够用多种方式进行数橘瓣,同时建立相应的数概念和点数的能力。
3.以儿童感兴趣的问题入手,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支持,帮助幼儿在实践操作、亲身体验中,通过观察橘子在水中的沉浮现象,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
4.幼儿通过对橘子的一系列活动探索,延伸到对橘子美食的制作,孩子们逐步建立认真专注、遇到问题想办法解决等可贵的学习品质,同时还感受到了分享劳动成果的喜悦。
教师感悟
1、兴趣是活动的启动器,顺应儿童的心理逻辑是活动持续、深入开展的稳定剂。
教师应关注儿童的生活,走进儿童的内心世界,捕捉并发现儿童真正感性却的话题,遵循儿童心里逻辑,通过创设环境、提供支持,帮助幼儿在丰富有趣、亲身体验和实际探索中,不断的积累并形成相关的经验,引发活动持续、深入的开展。
我们从幼儿感兴趣的橘子入手,开展了“橘子的秘密”系列活动。打开了儿童探究橘子的“大门”,遵循儿童经验形成的心里逻辑,借助丰富的体验活动那个,让儿童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了解橘子、认识橘子、爱上橘子,同时还激发了对大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
2、把握核心经验、找准目标,并将其自然分解融入于阶段性活动中,能够提升主题活动实施的有效性,保证其适宜性。
本次主题活动我们以孩子们关于橘子的烦恼为切入点,深入分析背后的价值和可以深入的方向,有点及面多元拓展,让孩子们从最初吃橘子——探橘子——做橘子这一过程,由内而外、由表及里的了解橘子的结构特点、营养价值、生长环境等知识。活动环环相扣、层层深入,且富有趣味性、参与性、互动性,符合学前儿童做种学的特点,保证了活动的适宜性和有效性。
3、将品格教育与主题活动自然融合,帮助孩子获得领域知识的同时,培养其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良好的品格。
在本次活动中幼儿进一步提高培养了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说说橘子,是什么味道,什么形状,摸起来什么感觉,橘子的结构、数橘瓣等问题发展了语言表达能力、想象创造能力、动手能力和探索能力,丰富了生活经验,感受到了活动带来的乐趣,自然融入和渗透学习习惯,比如认真、专注、乐于表达,愿意分享、遇到困难不放弃等良好的品格。
成都市第十七幼儿园,崔媛媛,探秘橘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