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这个秋天来得比往年要晚一些,天气的持续高温让深感不适的人们看不到秋的希望,在一种无赖中无聊地打发着日子。但在世界级风景区青城山脚下,却来了一群异常兴奋的人。他们身着节日的盛装,喜笑颜开,天气的酷热,以及那些无赖、无聊的日子,仿佛一下都烟消云散,橙黄果甜般秋收的希望点燃了山脚下广袤的原野,这一切,都因这个“北大讲坛”。
这的确是一场秋收!“北大讲坛”的主角——资深广播电视编导、话剧《血与火中的邓小平》编导、散文家、评论家、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蓝天先生,今年七月,千里走单骑,参加了北京大学书法文化高研班的学习进修。在这个九月,他收获满满,兴致勃勃地回到了他的第二故乡——青城山脚下,为这一群异常兴奋的朋友们带来一场趣味盎然、别开生面的讲座,这难道不是一场“橙黄果甜”般色彩明艳、硕果累累的秋收吗?
我作为这场讲座的主持人,能从头至尾为大家服务,为大家送去橙黄的明艳和果实的甘甜,倍感荣幸。回想起来,这场讲座在不经意间,也许是偶然,但更多的应该是必然,给众人留下了令人难忘的“三绝”:一绝,相聚的文友们大半生的精彩;二绝,蓝天会长的讲座及文友的讨论;三绝,川剧“变脸”大师和毛泽东特型演员的表演。
在讲座开始前的例行参会人员介绍中,我以为对这二十多个人的介绍一定要加快语速,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结果,当我进入状态,认真而一字不错地念着嘉宾们的名字和简介时,才恍然发现,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啊!因为在他们精彩的大半生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些曾经和现在的奋斗,在奋斗的泪水、汗水和欢笑中,他们正一步步向大家走来。于是,我的语速有所减缓,一种崇敬的感情让我表面在读参会人员简介,实则已在读一首首奋斗之诗了。
比如何开四主席,1963年,以川南状元的身份考入北大图书管理系;现为著名文艺评论家、辞赋家、钱学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比如蓝天会长,除了前面的介绍,他还出版有《热血的代价》等四部散文集。曾获中国第六届群众创作歌曲大赛金奖、全国“红星杯”征文大赛散文一等奖等等。
比如刘文杰先生,历史文化教授、作家。出版中国第一部知青运动史《光荣与梦想》、出版百万字长篇历史小说《大新王莽》等十多部书籍。
又比如马玉荣、杨菁芝、王大可、冯俊龙、刁荣普等等,虽都已年过半百,但未枉今生,在文学界和教育界多有建树。
所以啊,来参加这场讲坛的朋友们都是如此杰出,这是我之幸,讲坛之幸,文友之幸啊!
如果说这第一绝已烘托出了浓重的学术氛围,那第二绝将带给我们怎样的文化之旅、书法之旅、人文之旅呢?
蓝天会长不惧古稀之年,不惧千里之行,在讲坛上分享着他的北大故事和感慨。这令我想起了著名诗人徐志摩的一首诗《再别康桥》。在这首诗里,有这么几句很适合他到北大游学的初衷、过程和结果:“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輝,在星辉斑斓里放歌。”“寻梦”,到北大学习就是蓝天会长儿时的梦想,也是他父亲对他的希望;“撑一支长篙”,就是他在这个七月的千里走单骑;“向青草更青处漫溯”,就是他思考和研究的三个问题:书法艺术与文化的关系究竟是什么?文学创作怎么学习书法艺术的美学表达?书法艺术与文学创作完美融合将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文本样式?“满载一船星輝”,这些星辉就是他在北大结识的老师、朋友,以及解决的那三个问题;“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这个“放歌”就是他在青城山脚下的北大讲座。
作为主持人,听完讲座后,我率先表达了对蓝天提出的三个问题的思考。“书法艺术与文化的关系究竟是什么?”在我看来,北大书法文化高研班的王岳川教授作为文化书法派,提出了十六字方针:“回归经典,走进魏晋,守正创新,正大气象”。这里的“走进魏晋”除了走进王羲之等书法名家外,还要走进著名的“竹林七贤”。因为作为文学家的“竹林七贤”,有思想,有个性,精神独立而自由,代表了一种“魏晋风骨”。因此,书法作品要得到文化、文学的指导和滋养,在一种“风骨”中,独树一帜,成为万世仰慕的佳作。
“文学创作怎么学习书法艺术的美学表达?”我粗浅地以为,古代的很多文学作品已在有意和无意间借用了书法艺术的美学表达。因为自古诗书画就是一家,当然,这里的“诗”可以是广义的文学。比如李白的《蜀道难》,“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如此豪迈、狂放的诗句难道不像书法里的草书吗?而且是狂草。又比如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这工整、典雅、清丽的诗句不就像书法里的楷书吗?作为拥有诗书画三绝的苏轼,在他的诗里有书法的艺术美是再正常不过的了。
“书法艺术与文学创作完美融合将呈现一种什么样的文本样式?”不举其他的,还是以苏轼为例吧。他的《惠崇春江晚景》之风格显得工整、典雅、清丽,颇有书法里楷书的韵味。那是不是说,他的所有作品都是这种风格呢?不是的。作为豪放派诗人,他的诗更多的是如《密州出猎》这类豪放类的:“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这就是苏轼文学里的狂草,洋洋洒洒,豪迈不羁。因此,当书法艺术与文学创作完美融合,不露痕迹的时候,这样的美是令人心摇神驰的;同时,也给文学创作者许多启发,即一个人的创作风格可以多变,时而狂放自由,时而工整典雅,不拘一格,方能给读者提供丰富的文学意味,丰富的人生体验。
蓝天会长精彩的讲座引起我这系列的思考,也引起了与会者的强烈共鸣。文友们从上午讨论到下午,从酒店讨论到客栈,各抒己见,难以尽兴。
如果说前面的讲座高潮迭起,文友们的讨论也恰到好处的话,那接下来的表演,让理智而热烈的讨论得以放松,朋友们大都在这第三绝中进入一种愉悦地佳境。
朋友们期待已久的川剧表演大师何明虎,已84岁高龄,但当他身穿厚重的表演服装,在众人面前有板有眼亮相时,俨然一英俊小生啊!何大师在强劲而激越的音乐伴奏下,变了二三十张脸,都显得从容不迫,让观众毫无觉察。按何开四主席的话说就是,既不抬手,也不转头,这个五花八门的脸就悄无声息地变出来啦。何大师刚演罢,毛泽东特型演员李家学又登场了。一首《沁园春·雪》,在他出神入化的朗诵中,大家仿佛看到一代伟人向我们走来。朗诵完毕,他又即兴泼墨:“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那种凌云壮志,在“伟人”的笔下自然地流出,确有相得益彰之趣。
何大师和李家学都是蓝天的好友,是专程从外地赶来为他的北大学成而归助兴的。
2024年9月2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北大讲坛就这样已“三绝”的姿态登场于秋,声名远播。
作者简介:
燕羽,1985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成都树德中学高级语文教师。现为四川省散文学会会员,成都市作协会员、武侯区作协理事会理事,《青年文学家》理事,四川省艺术产业协会专家库成员,成都存古学堂导师。有诸多文章发表于《华西都市报》、《四川日报》、《读者报》、《军休生活》和《格调》、《青年文学家》等杂志及“行脚成都”、“香落尘外”、“不惟读书”、“四川散文”等平台。公开出版有非虚构类长篇《春心》(2023年出版),同时由喜马拉雅独家制作推出100集有声书。
燕羽,北大讲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