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存古学堂积极响应国家教育部、中宣部等十七部门推出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教联体”政策,成功构建了四川首个协同育人“教联体”,成为推动区域教育创新发展的重要力量。这一举措整合了学校、家庭和社会多方资源,为学生提供了更加全面、优质的教育环境,标志着四川教育在协同育人“教联体”创建工作,积极探索,先行先试,迈出了重要一步。
多方合作,奠定教联体建设基础
2024年春季,成都市武侯区重启“百年存古学堂”文化品牌,黉门街社区打造“黉门·存古学堂”。6月,新启的存古学堂甫一亮相,其“家校社协同育人”即受到社会各界有识之士的热捧。春华秋实的9月,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在原址重启存古学堂,协同育人再次辉映在这所百年老校的中学校园。存古学堂积极与黉门街社区、望江街道、望江关工委、四川省散文学会、四川省科协心理专委会等社会力量展开深度合作。建立了对青少年开展的文学、艺术、科学、社会实践四大门类课程,全国首创的心理(疗愈)写作课程和面向广大家长的独家“家学”课程。
黉门街社区充分发挥基层组织优势,提供社区资源支持,积极推动教育与社区治理相结合。通过“家校社协同人文教育基地”建设,整合了各类社会资源,构建起了全方位、多层次的教育网络,为学生创造了更多接触社会、实践学习的机会,有效拓展了学习视野,为“教联体”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国培项目,探索协同育人新策略
11月11日,存古学堂荣誉院长刁荣普面向100名来自甘肃省天水市的县级农村小学、初中骨干校长,深入探讨了“教联体”模式下的家校社协同育人策略。 这标志着存古学堂协同育人理论和实践走进“国培计划”,“国培计划”是国家教育部和财政部于2010年联合启动的一项重要教育项目,旨在通过专项培训提高中小学骨干教师、校长的教育教学能力和专业化水平。
讲座中,刁荣普院长详细阐述了协同育人在教育发展中的重要性。她指出,当前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如学生手机依赖、心理困境、发展需求、教师情绪价值等,而“教联体”模式为解决这些问题提供了有效途径。通过构建学校、家庭和社会紧密结合的育人网络,能够更好地引导和帮助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在协同教育的实践方面,刁荣普院长分享了多个成功案例和实践经验。她强调,教师应提升自身素质,增强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和社会沟通能力,成为家校社协同育人的核心力量。
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关注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发展,通过多样化的课程设置和活动开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此次讲座为校长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引发了他们对“教联体”模式下协同育人的深入思考,有力推动了先进教育理念的传播与交流。
入校跟岗,分享实践成果与反思
成都石室锦城外国语学校作为存古学堂原址所在学校,成为本次“国培计划”跟岗实践现场学习学校,12日,来自大西北的50名骨干校长兴致勃勃地走进石室锦外,站在170年的大榕树下赞叹锦外校史,在存古学堂图书馆,校长们参观了学生们手工仿制的文物作品,还分别走进语文、数学、物理、英语、历史课堂,观摩该校老师们的创新课程,并在“教联体”框架下举办了协同育人经验交流会。学校书记张华和副校长陶涛在会上分享了学校在协同育人方面的实践成果与反思。
张华书记以《寻校史根脉 育名校复兴》为题,介绍了几年来坚持挖掘校史文化,在传承存古学堂百年办学历史中,让全体师生特别是每一位老师“体会她的伟大,崇敬她的坚守,从而深深爱上这所学校”。学校在课程设置上也诸多创新,秉持一贯制思维,与周边小学合作,延续小学特色课程,如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课程,实现了课程的连贯性与系统性。同时,通过联合社区、四川省散文学会青少年专委会等外部资源,推进课程建设,丰富了课程平台,提升了资源支持力度。陶涛副校长则从校园活动、实践课程等方面展示了学校德育发展成果。学校通过打造特色班级文化、举办国学经典诵读节、体育节、艺术节等活动,将德育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在实践课程中,提供艺术、体育、劳动等多元化选择,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学校在应急管理发展中心带领下,参与安全情景剧录制比赛,取得优异成绩。
此次现场交流为其他学校提供了可借鉴的范例,促进了学校间的经验共享与合作交流,推动了“教联体”模式在中学教育中的深入实践。
据悉,11月7日,“国培项目”50名初中骨干校长还走进成都石室双楠实验学校考察交流。
学段贯通,小学阶段共育课题研究
12日上午,四川大学附属实验小学明雅学校基于“教联体”理念,就《协同育人视域下“一三五”家校共育范式研究》申报课题举行开题报告。该课题针对当前学校在协同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的痛点,提出了“一三五校家社协同育人范式”科研课题研究。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拓展课程建设、主题月活动和社会实践”三大共育领域。在课程建设方面,开发亲子阅读课程、家长导师课程、家长成长课程等三类校本课程,丰富学生学习资源。同时,推进健全校家社协同共育机制、融合共建主体、整合共享资源、开展课题研究、实施评价策略等五项保障措施。
武侯区教科院发展所副所长罗肖,宣读了该项目的立项通知书,武侯区教科院原副院长刁荣普,作为该项目专家评委之一,对课题进行了点评指导。该校举行这一课题报告体现了小学在“教联体”建设中的积极探索与创新思维,为小学阶段的家校社协同育人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有助于提升学校的协同育人水平,助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社区宣讲,提升家庭共育能力和水平
存古学堂荣誉院长刁荣普于10月29日,受金牛区社区教育学院邀请,在金泉社区街道,做“沟通从心开始——如何实现幼小衔接的心理养育(教育)”主题宣讲。
11月9日,成都市金牛区驷马桥街道树蓓社区与成都市解放北路第一小学共同举办“和美家庭 协同教育”培训活动,邀请刁荣普院长,面向六年级家长开展“小升初心理衔接,优质适应”专题讲座。讲座中,围绕家庭共育中夫妻关系、亲子关系、代际教育、同学关系、学生心理、教育方法等主题与家长进行深入交流。
讲座中,刁荣普院长强调了家长在孩子教育中的重要角色,以及家庭与学校紧密合作的必要性。她通过生动案例,阐述了夫妻共育对亲子关系和孩子成长的深远影响,呼吁家长关注孩子内心世界,培养孩子兴趣和个性。针对小升初阶段孩子的心理问题,如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提供了实用的建议和指导。此次讲座增强了家长对教育的理解,促进了家庭与学校之间的互动与沟通,为家长提供了科学的教育方法,助力孩子顺利度过小升初阶段,进一步凸显了“教联体”模式下家校社三方联动的积极作用。
传承创新,赋予时代新内涵
存古学堂构建的四川首个协同育人“教联体”,立足学生、牵手家庭、联合学校,跨越地域,贯通学段,链接资源,在共建共享中发展,在共生共荣中成长。在实践探索中,共同走出一条生命成长的康庄大道。存古学堂的教育方略,厚植人文土壤,爱国爱家,通才惟学。在协同育人“教联体”思想的指引下,旨在打破传统的教育壁垒,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提升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学习体验,还能够促进区域教育均衡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学习路径。
目前,存古学堂正积极联合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浓园国际艺术村、成都芳邻社区、彭州市通济镇以及成都实验外国语学校等十余所中小学,汇聚各界力量进一步拓展“教联体”的合作和影响。未来,存古学堂“教联体”将继续深化研究,走深、走实每一步,不断探索创新协同育人新模式、新方法、新路径,为推动四川教育事业发展贡献更大力量。
双向奔赴,才有星光灿烂。相信在“教联体”模式的持续推动下,将有更多学生、更多家庭、更多学校受益于“教联体”这项工程地推动,真正实现教育事业同心、同向、同步与同行的全面发展目标。(赖波 通讯员 杨菁芝)
存古学堂,协同育人“教联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