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的寒风,凛冽刺骨,但抵挡不住电子科大附小教育人那颗热衷于教育的赤子之心。
2024年1月25日下午两点,一场以“我和我的学校”为主题的“新学堂”学术论坛在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龙潭校区学术厅精彩上演,多位教师在这里分享自己与学校、与“新学堂”的不解之缘。
在该校老师悠扬的歌声与热烈的舞蹈中,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联盟第十六届“新学堂”学术论坛拉开了帷幕。
国学室主任向太宗领诵经典《我爱这土地》
“我”与学校的缘
妙不可言
罗维静老师以一组老照片引入,深情讲述了自己与学校的共同成长之路。在她的分享中,几位优秀毕业生以视频的方式讲出了电子科大附小走班制教学、个性化教学给自己带来的感悟与收获。
据悉,电子科大附小实行“走起来的课堂”,把选择权交还给学生,帮助学生发现自己,挖掘兴趣,培养爱好,让学生始终对世界保有好奇心,推动学生健康成长。
因树而得名的松柏村小学、下辖多个村小的圣灯中心校……光阴流转,岁月如歌,校史馆副馆长徐挺的分享更像是一部纪录片,他以幽默诙谐的语言缓缓道出了电子科大附小的变迁史。一张张的老照片也让我们从中窥得了电子科大附小这座名校背后所承载着的厚重的历史底蕴与文化积累。
食堂办证背后的故事、校报创办其中的艰辛……这些种种,在刘嘉陵老师慷慨激昂的讲述中,变得那么引人入胜。以亲历为题,以时间为轴线,刘老师把自己与电子科大附小的故事说给大家听。
徐翠英老师以诗为引,全面而又细致地阐述了电子科大附小以体育人“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新学堂”的改革探索之路。
因一篇关于“责任田”的报道而与电子科大附小结缘的李朝霞主任,由内而外地介绍了该校宣传体系的建设以及所取得的非凡成绩。酒香也怕巷子深,电子科大附小以微信公众平台为主阵地,积极打造广覆盖、多维度、立体化的宣传矩阵,向外界传递“新学堂之声”。
成长
学有所获
学术是教师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每个教师的重要使命。周静老师以《七zhi话成长,学术无止境》为题,用朗朗上口的话语,风趣地讲述了自己在电子科大附小从新秀到“大拿”经历的变化与在学术上取得的优秀成果。
在羊琴老师的整场分享中,“善良”一词贯穿始终。羊琴老师始终秉承“做教育就是做善事,教育的最大善事就是让每个学生都能健康成长”的思想,坚持将优秀的教好,把特殊的育好,关注学生身心健康、行为习惯养成、思维品质发展。
汪亚兰老师用“全力以赴、共情、爱”三个词情深意切地讲述了自己身边的三个小故事。在最后,汪老师深情剖白:“感谢学校,让我学会去看见、去理解、去认可,让我在工作中找到归属感、价值感、成就感!”
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董慧主任分享了自己把“热爱”化名词为动词,在二十八年的教学生涯中,不断学习,不断积累,从场外替补的“万金油”老师成长为专职语文教师,从学科型教师转变为科研型教师的变化之路。
李娟副校长从教育热词引入,多方面总结了学校2023年度教育科研工作成果。面对2024,李娟副校长表示,电子科大附小将继续践行“健康第一”的教学理念,深化、完善“新学堂”建设成果;坚持以项目研究为抓手,助力构建“新学堂”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完善教师终身学习成果考核机制,激发教师专业成长。
点评、讲话
字字珠玑
四川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李江源和成都大学教授、成都大学师范学院家庭教育研究所所长刘华锦都对教师们的分享表示了肯定和赞赏。李教授在点评中讲到,此次教师的分享,让他充分看到了电子科大附小教师身上属于教育家的情怀、精神、与行为规范。李教授在最后温情寄语:作为教师,要始终把学生放在心上;刘教授用“和善、情怀与才华”三个关键词高度概括了电子科大附小教师在分享中展现出来的精气神。
最后,电子科大附小康永邦书记作重要讲话。康书记在讲话中提到,登高才能望远,“新学堂”之路还很漫长,需要教师的不断努力,相信在专家的指导下,学校未来会更好!
此次的分享结束了,但关于“我和我的学校”的故事永远不会落幕!展望2024年,期待着老师们在电子科大附小这个温暖的大家庭中,续写新的精彩,创造新的成绩,与“新学堂”共成长!(赖波 杨丹)
电子科大附小,新学堂,电子科技大学附属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