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校园霸凌现象在各地频出,如何培养、呵护学生心理健康,增强学生对校园欺凌行为的认知,提高防范和应对能力,有效预防校园霸凌事件的发生,成为国内一众学校的重要教育课题,而这其中率先垂范施行的先行者——四川交响乐团附属小学(以下简称川交附小),早在2015年,就把目光聚焦于校园霸凌这一领域,通过一系列行而有效的举措,在防霸凌、防欺凌方面做出了成绩,使得“陪伴,让儿童温暖儿童”不再是流于纸面的空话,用爱心与责任为广大学生撑起了一把预防霸凌的“保护伞”。
4月10日,记者来到川交附小,通过一系列采访与探查,一窥该校的教育理念与具体实践。据悉,该校坚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始终把“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放在首位,秉持“以教育科研撬动学校内涵发展,以艺术铸造学校特色品牌”的发展路径,凝炼出了“爱•交响•乐成长”的办学理念和“培养身心健康、思维灵动、热爱艺术、勇于担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育人目标。为此,川交附小先后被评为了“中国艺术教育促进会常务理事单位”“全国青少年校园足球特色学校”“四川省优质学校对口帮扶先进单位”“成都市艺术特色学校”“成都市阳光体育示范校”“成都市科研先进单位”“成都市近视防控试点校”等等,夺目亮眼的成绩背后,正是该校在教育理念创新、人才师资培养、家校良性互动共同作用下结成的累累硕果。
乔迁新校址的“招架不住”
促使学校聚焦幼小衔接期“心理过渡”建设
四月的阳光和煦地洒落在主城的每一处,当日上午,记者走进川交附小,只见校园干净整洁,随处鸟语花香,书声琅琅,师生互爱。课堂上,孩子们在座位上阅读,老师俯身在一旁细心指导;操场上,孩子们笑容满面、和谐相处,互助互爱之“花”在校园绽放……一幅幅温馨画面,呈现在了眼前。
“加强校园安全管理,弘扬校园正能量,才能更好地防范学生欺凌事件发生,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为建设平安校园、和谐校园添砖加瓦。”四川交响乐团附属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贺霓向记者介绍到,2015年,该校搬迁至新校址后,新的学习生活环境、新的教育教学要求,让该校师生以及家长都有些招架不住。“最初,我们发现低年级学生在幼小衔接期缺少‘心理过渡’建设,充斥焦虑感和身心的不适应;家长十分担心孩子入学能否适应,学习习惯能否养成等,内心充满焦虑;教师也因缺少对学生差异和需求的了解,无法聚焦和提供有效指导而心里充满着负担。”
孩子茫然的眼神,家长期待的目光让该校首次关注到了“幼小衔接适应”这一问题。不仅如此,该校还关注到中、高年级学生在人际交往上表现出的茫然和不知所措,这些表象都指向学生在关键阶段的“适应性”问题。为此,该校从真实问题出发,开始建构《小学生社会适应性陪伴课程》。贺霓说道:“在学校‘美音润心,美伴终生’的办学愿景下,我们确定了‘小学生社会适应性陪伴课程’的理念:以生为本、以实为动、以伴为魂、以艺为法。《社会适应性陪伴课程》体系构建了校本范式,精细化设计与实施,形成了完整的闭环。”
该校在对此项课题不断深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了更多新问题。为此,学校结合实际,通过科研的思维,科学的方法以课程的方式系统推进、研究并实施关注儿童个体终生发展和适应问题,解决了攻克这项课题的“拦路虎”。
互帮互助自有爱
该校实现了大、小儿童双向发展
“弟弟,这本书我推荐给你看……”正在向低年级学弟推荐图书的学子刘明翰(化名)今年上六年级,据了解,刚入学时的他可是一位性格内向、不善与老师、同学交往的孩子。而今在该校“儿童伴儿童”“家长伴儿童”“教师伴儿童”的“三伴”课程引航下,班主任时常和他交流、给予鼓励,班里同学主动和他交朋友,以及高年级哥哥哥姐姐的主动关心和帮助,他的性格逐渐变得开朗起来,学习也有了很大进步。现在,刘明翰也学会了主动呵护学弟学妹。
在《社会适应性陪伴课程》实施过程中,该校低年级的小儿童在高年级大哥哥、大姐姐的陪伴下迅速适应了学校的生活。校园中,时时处处都能看到哥哥姐姐教弟弟妹妹正确接水、文明如厕、规范眼操、一起看书的种种温馨画面。不仅如此,大儿童的榜样示范也让小儿童的行为越来越符合小学生的行为规范。
“在课程探索中,我们惊喜地发现收获的不仅仅是小儿童,大儿童的变化与成长更让我们欣喜万分。大儿童的成长源于自我约束的反作用,让他们不得不先规范自己的言行。同时,让他们多了一份责任和包容,学会了接纳,不仅培养了他们的耐心,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孩子们的爱心和同理心,让他们明白了‘人的成长是需要付出的,人与人之间拥有美好情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贺霓表示,该项课程的实施让该校大、小儿童在适应、友爱、感恩等积极品质上有了提高,从而实现了大、小儿童双向发展,双向奔赴。
“三伴”课程一路相伴
让学子学会以温暖对待温暖
“妈妈、爸爸,给我买了书包,老师给我发了笔、本子,还有同学陪我一起看图画书……”看到自闭症的儿子马小林(化名)开心的样子,他的爸爸终于露出了久违的笑容,紧紧握着该校老师的手,欣慰地说道:“真是太感谢你们了,你们不辞辛劳,将我的孩子教育得活泼开朗了。”原来,在一年级刚入学的时候,马小林对陌生环境非常抗拒,几乎不能和其他孩子一起安静坐在教室里上课。为了缓解他的焦虑,该校老师们带着他一遍一遍熟悉校内设施:教室,老师办公室,厕所,饮水设施,操场,功能室等等。每一个普通的场所,往往要走上几十,甚至上百遍,他才能够理解它们的作用。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家校的共同努力下,马小林变得越发活泼。
当教师、同学、父母都加入到课堂,参与学生成长过程,对学生的学校和社会生活产生着积极的影响。为此,该校借力自身所规划的“三伴”课程,以互动的方式予以落地实施。“家长伴儿童”,有效的陪伴是最好的家庭教育。该校长达近10年的探索,根据五大内容模块编写了《家长伴儿童》手册,在实践中,家长将手册作为课程参考和评价依据。在活动手册的指导下,通过活动回顾当天的学习,并和孩子一起对当天的学习进行评价。这种方式增加了家长陪伴孩子的时间,引导了家长陪伴孩子的方式。陪伴时间每周至少达到30小时,实现了家长在陪伴中的高品质。“这样,家长变得更了解孩子,孩子也更理解父母,促进了亲子关系和谐发展。”据贺霓介绍,“老师伴儿童”,体现在课堂中老师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将艺术手段融入课堂。该校通过坚持情景式、体验式的心理健康课堂,努力为孩子们提供安全、温暖、有趣的学习氛围。在“老师伴儿童”中,该校教师依托教材分低中高不同学段对儿童进行适应性课程的教学。教学时,改变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式,围绕“适应性”设计丰富有趣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开展参观、考察、实验、制作、表演、合作等系列的艺术实践活动。“通过这些体验式、参与式、实践性的情景学习,让我校所有学生在活动过程更好的提高了自己的社会适应性。”
此外,在“儿童伴儿童”方面,该校以结对的形式,将大儿童与小儿童结对,颁发结对勋章,以此实现儿童互助,以大带小。“例如,在入学适应性板块,5、6年级的大儿童全员参与1年级小儿童社会适应课程,大儿童根据《儿童伴儿童》手册,通过‘我来教教你(教授与帮扶)’‘我来陪伴你(巩固与放手)’‘我和眼睛的约定’三个板块,以活动任务的形式,大儿童利用课间休息时间陪伴小儿童熟悉校园环境、学校规则,帮助小儿童顺利融入学校环境。”
“因此,在我校,人际关系和谐而美好,即使学校没有要求大儿童陪伴小儿童了,高年级的哥哥姐姐还会经常去看看自己带的弟弟妹妹,弟弟妹妹看到自己的哥哥姐姐也会主动上去抱一抱;在上放学时,大小儿童碰见了,也会挥手示意。我们老师常常会在不经意间看到这些美好的画面,这让整个校园氛围显得特别温情。”贺霓说道,“从2016年至今,我校坚持《社会适应性陪伴课程》的实施,校园里没有一例欺凌、霸凌现象发生。该《课程》让大、小儿童学会了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感受情绪,学会了接纳和包容,学会了支持和爱的表达。”
“通过我们的不断探索,孩子们充分认识到了预防校园欺凌的重要性,增强了预防欺凌的意识,掌握了应对欺凌的方法,增强了文明守纪意识,提高了抵制和防范校园欺凌的能力,为构建和谐、平安、美丽的校园奠定了良好的氛围。”贺霓告诉记者,“相信在我们这所以艺术教育为特色的高品质学校,通过全面实施美育浸润,以美育心,以美润心,让美的元素充斥在学生的生活当中。在每一天都用美的音乐温暖儿童心灵,以美的方式激发儿童内心深处爱的情感。同时,让儿童在生活当中看到美好,学会以温暖对待温暖,以美好拥抱美好。”(王李科)
四川交响乐团附属小学,预防校园霸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