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践行《指南》和《纲要》精神,进一步丰富幼儿园的教育资源,凸显环境在孩子教育中的作用,让环境更好地促进幼儿活动与发展,成都市金沙幼儿园光华园于2024年12月17日开展了“聆听儿童·共构环境”——儿童视角下班级课程环境创设观摩活动,并邀请了姐妹园小星星幼儿园、童之梦幼稚园教师代表参加。观摩研讨活动由光华园教学主任刘晶晶老师主持。
共构主题 巧创环境
幼儿园里有这样“一面墙”,它服务于幼儿学习、交流、互动,是幼儿自身学习经验的“印记”,是一幅“可视的学习过程图”。
小级组
小级组遵循温馨、童趣、回归生活的原则,创设富有情景化、趣味化、生活化、处处可互动的环境。
小一班结合《娃娃乐》为主题,小二班结合《我上幼儿园》为主题,教师根据各班孩子不同兴趣和角度分别生成了《萌龟来袭》、《小金鱼乖乖》的班本化主题活动。孩子们一起亲近小动物,在饲养照顾小动物的过程中认识小动物的外形特征、探索小动物的生长习性,培养孩子们耐心观察、细致思考的品质。小三班则以《甜蜜蜜》为主题,结合小朋友喜欢的甜食,来一场“甜蜜”的约会;不仅认识了各种糖果和甜食,还愿意分享自己的物品,在分享中体验甜蜜和快乐。
中级组
中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自我意识逐渐增强,在预设活动《我做哥哥姐姐了》活动里,老师们将孩子们的好奇:身体的变化?我会做哪些事情?成为中班的哥哥姐姐要做些什么?等问题引导幼儿感受成长与变化,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
时间的推移助推了孩子们兴趣的生发与探究……中一班的《趣探室内运动场》,由于下雨天不能户外,小朋友们想把游戏搬进教室,游戏从前期的问题多多到后面的井井有条,从单一的游戏形式到丰富多样的游戏玩法……师幼共建“室内运动场”。中二班围绕着自主穿衣,整理收纳衣物进行探索与实践,师幼一起踏上了《“衣”探究竟》的奇妙之旅。中三班《“筷”乐生活》,筷子作为中国独有的进餐工具,有着悠久的历史,同时伴随着丰富的用餐文化礼仪。不仅如此,筷子还成为独特的材料,将孩子们的探究痕迹融入到班级主题墙和区域游戏。
大级组
到了大班,祖国的形象在孩子们心中逐渐清晰、具体。随着《大中国》主题活动的深入开展,各班基于幼儿的兴趣特点,生成了班本化主题课程。
大一班《大中国之汉字奇遇记》,小朋友们了解到了中国的四大发明,其中印刷术以其独特的魅力深深吸引了他们。从“怎么印”到“如何刷”,小朋友们的好奇心被完全激发,他们渴望亲自体验这一技艺,感受印刷与汉字结合的美妙。大二班《浅“草”之时,探“药”之趣》,关于中草药的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教师捕捉到幼儿生活中偶发事件中所蕴含的教育价值,以中草药为点,开展中医文化系列课程活动,根植中华经典传统文化情怀。大三班《上九天揽月--探苍穹》,随着神舟十九号的顺利发射,孩子们对航空航天的讨论也越发热烈起来,他们开始好奇地询问关于飞船、航天员、空间站的一切。为了满足孩子们的好奇心,开展了一场关于中国航天的主题课程活动,带领他们一起探索神秘而浩瀚的苍穹。
在主题墙面的呈现上对于大班的哥哥姐姐们来说不仅是思考、探究、参与的过程,更是他们展现深度学习的平台。通过师生共构班级主题活动环境,持续的激发、支持幼儿有意义的学习。
基于儿童 共建区域
小班:
小班老师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温馨、丰富、互动性强的主题特色区角,提供易操作、趣味性强的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游戏中感知、体验。同时,贴近孩子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爱好,投入多层次的低结构、半成品材料,满足幼儿在区域活动中的自主选择。一个个可爱的鸡蛋托、五颜六色的小纸杯、各种生活废旧物品都可以做成灵动的区域材料。
中班:
小小的区域处处蕴藏着丰富的智慧,“一区一角皆教育”,中班老师们针对幼儿年龄特征与兴趣导向,制定合理的区域活动设计规划,突出班级亮点,布局合理,材料丰富新颖,支持幼儿在富有启发性、支持性的环境中游戏、学习和探究。
大班:
大班幼儿的探索和学习欲望逐渐增强,老师也更加重视幼儿对经验的运用和提升。老师们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幼小衔接、身心发展、兴趣问题等,结合班级主题课程,为幼儿创设了一个个充满探索价值的区域环境。孩子们在印刷厂、中医馆、光影基地等游戏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持续探究,既满足幼儿自主性、合作性游戏需要,同时也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基于儿童立场,让环境中充满幼儿的想法和故事,留下他们学习和游戏的痕迹。
区域活动是幼儿一种重要的自主活动形式,我们重视区域活动的积极意义,追随孩子们的需要,老师们充分挖掘资源,准备丰富的区域活动操作材料,以孩子的视角倾听和对话、引导和支持。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区域活动,让孩子们在玩中学、学中玩,开拓思维,并乐于、善于进行探索和交往,是促进其全面发展的重要教育形式。
研思笃行 专业赋能
观摩后,中三班黄老师分享了基于班级主题课程活动实施的班级环境创设案例——《春日帐篷会》。帮助大家对“师幼共构班级主题环境创设的实践”有了更直观的理解,教师进一步思考自己在其中的角色与定位,在实践中如何灵活运用策略,助推师幼共构。
接着,老师们分为小、中、大三个不同年龄段,围绕两个问题: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是如何与幼儿一同构建的课程内容及创设课程环境?在环境创设过程中“儿童、课程、环境”三者的关系?进行了研讨。
老师们结合自己班级活动分享了如何与孩子共建课程环境的做法与想法,要在课程实施中关注幼儿的兴趣点及最近发展区。要让幼儿的思想、学习、经验、愿望通过环境被看见。
良好、开放的环境包含了孩子们的自由游戏、自由讨论、表达表现。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变化应充分尊重幼儿年龄特点。小班重视“玩”,所提供的材料以支持其能直接“玩”为主;中班关注其自主性,鼓励幼儿参与创设,支持亲身体验、深度探究学习;大班结合幼小衔接准备,关注幼儿综合能力、学习品质及习惯的进一步养成。
特邀专家陈红老师针对今天的活动提出了中肯的指导性建议。主要包括:班级主题活动于区角游戏中的展现,应体现相互关联、渗透与支持,环境整体化延伸与呈现。进一步丰富对幼儿具有启发意义、支持幼儿进行自主学习的“主题资料库”创设。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结合课题研究,要进一步深入思考“儿童、课程、环境”三者的关系,以师生共构的理念来持续优化我们的教育教学行为,希望老师们带着问题在实践中去深入思考。
最后,吕园长对本次活动进行了总结。首先肯定了老师们的用心准备,从观摩呈现出的课程实施、环境创设、儿童发展,看到了老师们的持续的思考和阶段性的变化。师生共构理念逐渐内化于心,一次次持续的研究研讨让我们不断发现“共构”的深刻内涵,教学实践行为的转变让我们在课程活动中一次次“看到、听到”儿童,感受到“共构”的魅力。将以研讨的问题为思考点,梳理好的经验与做法,继续深入推进研究与实践。
一场环境观摩活动,也是一次严谨的教研。幼儿园会继续倾听儿童的声音,看见儿童的需求,支持儿童的发展,真正做到儿童在前、教师在后,让环境服务幼儿,让有限的教育环境成为幼儿无限成长的阶梯。(赖波 通讯员 刘小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