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扮游戏是最重要的游戏形式之一,有助于儿童理解文化和社会规范,并为儿童学习社交技巧提供了重要的途径。在四川省教科院附属实验幼儿园小二班,就有这样一个深受孩子们喜欢的“小医院”,他们在这里创造性地模仿熟悉的人物、生动地演绎生活中的场景。关于职业的最初经验,也在这里悄然萌芽。
一起走进小二班的“小医院”,看看孩子们是如何运转“小医院”的吧!
从“厨房”到“小医院”的转变
最初的角色游戏区,孩子们热衷于将食物反复搅拌、装盘,进行煮饭的游戏,但孩子在这之前却少有互动。到后来这里甚至还成了一个冷门的区域。于是班级老师对角色区的材料进行了调整,投放了更多的典型性材料和低结构材料,来激发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愿望。在这些材料的支持下,出现了外卖员、医生、理发师、顾客这些新角色。其中,孩子们对医生充满了兴趣,并且引发了关于医院的一系列游戏。
本来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角色游戏,为何渐渐无人问津?
回顾孩子们的游戏过程,老师发现角色区的材料较为局限。以厨具、餐具和高结构的食物玩具为主,不利于新的游戏情节的生发,而调整后的游戏材料的确引发了孩子新的探索,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选择游戏内容和角色,并生成了多种新的游戏情境。
故事一
“对症治疗”
一开始,孩子们的游戏情节比较单一,只是简单地给他人“打针”。为了使游戏情节更加丰富,老师开始每天带着玩偶小宝宝去“看病”,描述小宝宝的症状,以此来唤起孩子们更多的生活经验。
在“小医生们”精心地对症治疗下,小宝宝终于康复了,大家都开心极了。
教师的适时介入,是游戏深入的催化剂。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其中,通过直接介入游戏发起互动,唤醒幼儿的生活经验,促使他们想办法用多种医学方式来为小宝宝治病。孩子们治疗和照顾生病宝宝的游戏行为生动地再现了生活中自己被治疗和照顾的场景,这正是他们想象与创造得以发展的体现。
故事二
符号魔法让游戏升级
年年用豆子喂药的行为引来了孩子们的模仿,他们找来了各种各样的豆子当作药丸。老师即时向孩子们抛出了问题:“这么多药,我怎么才能知道哪一种是治疗咳嗽的呢?”这一问题引发了孩子们热烈的讨论。
在游戏中,老师投放了一些便签贴。萌萌和年年一起用符号记录下了药品的名称,并在游戏中和游戏后的分享环节,告诉了小朋友们这些符号的“秘密”:三角形是退烧药,正方形是咳嗽药,小圆圈则是治疗肚子疼的药。
在后续的游戏中,老师观察到孩子们有意识地根据这些形状符号去取药。问题是成长的阶梯。如何区分药品?这一真实的问题情境引发了孩子们的思考,当他们尝试用符号表征药品名称时,不仅是他们在游戏中的进步,更是思维的跃迁。同时,《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在语言领域中提出要让孩子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体验文字符号的功能。孩子通过符号为药品命名、根据符号寻找药品,说明他们已经初步学习到标识的作用,同时也是他们前书写、前识字经验的萌芽。
故事三
八个泡沫圆片的“交易”
这天,树树“看病”结束后,老师发现啾啾在按计算器。问她:“需要付钱吗?”啾啾回答道:“对呀,要付8元钱。”树树表示没有钱,旁边的初一听到他们的谈话后,从盒子里找来一个煎蛋圆片代表钱币让树树用来付钱。老师这时介入并告诉初一:“钱不够,需要8块钱。”他想了想,来到材料柜旁,找到了一些泡沫小圆片,认真点数出8个,说道:“这下够了。”树树在初一的帮助下完成了游戏中这笔8元的“看病账单”。
这次的游戏行为源于老师偶然发现啾啾在使用计算器,猜想她可能有关于交易行为的经验,于是引导孩子与她互动,引发了结账的游戏环节,并且吸引初一参与其中。在没有钱币的情况下,初一想到用物品进行替代,在得知“需要8元钱”时,又能想到用数量较多的泡沫片来交付,并恰好点数了相应的数量。从本次游戏中,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能力都得到了发展。
故事四
我需要一个“听诊器”
悠悠在“看病”游戏中告诉老师她需要一个听诊器,老师鼓励她在教室里寻找材料自制一个。她来到美工区观察了一会儿,拿起一些纽扣,告诉老师听诊器的头和纽扣的形状是一样的。接着她又拿起麻绳,开始尝试串纽扣,失败几次后,她发现麻绳太粗了,不能穿过小孔,于是找来了细一些的鱼线,最终完成了这个自制的“听诊器”,并开心地用它来给小朋友们进行“问诊”。
随着游戏的推进,孩子们的游戏环节进一步丰富起来,但也随之遇到了“没有听诊器”的问题。当悠悠提出需要听诊器时,老师没有选择给她成品玩具,而是鼓励她自己寻找合适的材料来制作,让游戏更加具有挑战性。
回顾这场角色游戏之旅,学校为孩子们创设了自主宽松的环境,老师持续关注,并积极地回应他们、鼓励他们,通过计划、观察、记录、参与等多种策略去推动游戏的深入,助力孩子的成长。孩子们从游戏中获得了多样化的发展,能够创造性地再现生活情境,积极主动地想办法解决自己遇到的问题,在互动中学习了如何与人交往。相信附幼娃们定能在游戏中获得丰富的探索精神,自信从容地直面未来的挑战,书写成长中的精彩篇章。(江蕾 通讯员 黄婉雪)
省教科院附幼,区角小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