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8日、21日,成都师范学院春夜讲堂里,两场跨学科教学实践课正点亮师范生的成长之路,彭州市高雪霞名师工作室领衔人、彭州市延秀小学高雪霞校长,工作室核心成员、延秀小学教导主任王小波老师为小学教育专业大四学生开展了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讲学。此次讲学聚焦新课标背景下跨学科教学的前沿实践,以鲜活课例与理论剖析相结合的方式,助力师范生提升教学创新能力。
王小波老师在讲座中,以《滴水实验》课程开发为例,拆解新课标落地路径。他从“核心素养导向的目标设定”“多学科知识图谱绘制”“课时任务梯度设计”“跨学科主题教学的评价”四个方面,演示如何在数学跨学科主题教学中将数学测量、计算与科学探究、环保教育相融合。
“计算浪费水量是数学应用,统计生活中的浪费数据是实践应用,节水方案设计则是社会责任培养。”王老师通过现场展示学生的节水方案到制作的节水装置模型,直观呈现跨学科学习的评价维度。他还特别强调“问题链”在跨学科教学中的驱动作用:从“如何测量一个没有关紧的水龙头一年的浪费量”到“怎样统计校园用水浪费量”,再到“怎样节约用水”的方案设计,问题设计逐层递进,体现了学生跨学科思维和能力的进阶。
高雪霞校长以《在跨学科主题学习中变革育人方式》为题,以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升国旗中的学问》为案例,用真实情境打通学科边界,系统阐释跨学科主题学习的核心逻辑。她通过“国旗尺寸比例与数学测量”“测量旗杆高度与升旗时间规划”“国旗历史背景与爱国主义教育”等环节设计,展现如何将数学、科学、艺术、德育等有机融合。
“跨学科不是简单拼盘,而是基于真实问题的深度重构。”高校长强调,教师需以学生生活为原点,提炼核心问题,设计多学科联动的任务链。在人工智能已经到来的时代,如何培育对国家有用的人才,需要教师的胜任力、学生的学习力、学生的创新力。
两位老师的分享既有顶层设计视野,又有落地操作细节。这种“案例教学+实战演练”的模式,能帮助准教师们突破传统学科壁垒,为未来应对教育变革储备关键能力。
随着新课标全面推进,跨学科教学能力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核心素养。此次讲座不仅为在校师范生提供了可迁移的方法,更折射出教师教育体系从“分科培养”向“复合型育人”转型的积极探索。(赖波 通讯员 刘欣)
延秀小学,跨学科教学实践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