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成都市锦江区东湖幼儿园大班的孩子们用一场别开生面的“川剧博物馆改造计划”,为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教师引导下,大班幼儿通过实地考察、问卷调查、分组协作等方式,完成了对园区川剧博物馆的全面升级,让这座承载非遗文化的空间重新焕发勃勃生机。
一、发现问题:从体验者到建设者
在筹备《三打白骨精》剧目时,孩子们敏锐发现川剧舞台存在空间狭小、道具破损等问题。当他们来到园区川剧博物馆,却发现曾经热闹的文化体验区变得门可罗雀。“老师,我们四川的宝藏怎么没人喜欢了?”孩子们的疑问,成为改造计划的起点。
为解决“舞台太单调”“展品看不懂”等痛点,孩子们组成“小小考察队”,前往成都川剧剧院实地探访。他们观察到专业舞台的飞檐翘顶设计、红色雕花背景,以及演员们精彩的变脸绝活。回到幼儿园后,孩子们通过绘画、模型制作等方式,将所见所闻转化为改造灵感。
二、智慧众筹:让创意照进现实
在教师指导下,孩子们化身“文化体验官”,对全园师生展开问卷调查。针对“没有讲解”“玩法陈旧”等反馈,他们制定了“问题解决清单”,并成立设计组、制作组、讲解组等工作小队。
设计组小朋友结合专业剧场观察,绘制出“飞檐翘顶舞台设计图”,将川剧服饰元素融入舞台装饰;制作组利用废旧材料搭建起可移动的红色幕布背景,用竹编工艺还原戏曲吊饰;讲解组则精心设计“川剧知识讲解”,为弟弟妹妹们准备趣味导览。
三、焕新亮相:传统与童趣的碰撞
经过两周紧张筹备,改造后的川剧博物馆以全新面貌迎接访客。在开馆仪式上,小小讲解员们用稚嫩却认真的声音介绍:“红色脸谱代表忠勇,白色脸谱代表奸诈……”并在老师带领下,通过角色扮演体验旦角水袖的柔美与刀马旦的英气。
四、传承启示:让非遗活在当下
此次改造不仅让川剧博物馆重焕生机,更创造了“幼儿主导+专业赋能”的文化传承新模式。教师团队将《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融入项目,引导孩子们制定计划、分工协作,在真实情境中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当孩子们用游戏诠释传统,用创意激活文化,川剧的种子已悄然在他们心中生根。这场由萌娃主导的文化创新实践,为传统艺术的当代传承提供了生动范本!(翁玉华)
“川剧博物馆改造计划”启动,东湖幼儿园,文化传承小先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