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风轻拂,万物萌发。为践行“实践育人”理念,4月10日,在成都市二仙桥学校副校长刘向东、德育主任刘阳阳的带领下,六年级3班、5班的同学们怀揣好奇与期待,走进成都大学人体科学馆与医学科普基地,开启了一场以“探索科学奥秘,展望未来生活”为主题的沉浸式科学实践之旅。作为学校长期合作的高校实训基地,成都大学为孩子们打开了一扇连接“课堂知识”与“真实世界”的大门,让科学探索从课本走向了更广阔的实践场域。
四大探索板块:触摸生命科学的温度
本次活动依托高校优质资源,精心设计四大实践模块,让同学们在“做中学、玩中学”,感受科学的趣味与魅力。
微观世界的“肌肉密码”:牛蛙骨骼肌观察实验
在成都大学实验室里,同学们首次尝试生物组织显微观察。戴上手套、拿起解剖工具,他们小心翼翼地提取牛蛙骨骼肌标本,通过显微镜调节焦距,看着视野中细密的肌纤维逐渐清晰。“原来肌肉是由这么多小纤维组成的!”“显微镜的使用比课本里讲的更需要耐心!”在动手操作中,同学们不仅掌握了显微镜的规范使用与保养方法,更直观理解了“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学原理。
生命起源的奇妙旅程:人体科学馆探秘
走进成都大学人体科学馆,孩子们被1:1人体模型、胚胎发育标本和器官解剖图谱深深吸引。讲解员带领大家“拆解”身体密码:从骨骼系统的支撑作用,到消化系统的工作原理,再到生命孕育的神奇过程。当看到不同发育阶段的胚胎标本时,有同学轻声感叹:“原来我们都是这样一点点‘长大’的,生命太神奇了!”这场“沉浸式人体课”让抽象的生物学概念变得触手可及,更让同学们懂得了敬畏生命、爱护身体。
遗传物质的“魔法提取”:草莓DNA的奇妙之旅
在生物遗传实验室,同学们化身“小科学家”,尝试从草莓中提取DNA。研磨、过滤、加酒精……随着透明溶液中渐渐浮现出白色絮状物,现场响起阵阵惊叹:“这就是DNA吗?像一团棉花糖!”通过亲手操作,大家不仅理解了“染色体与DNA”的遗传作用,更在提取成功的喜悦中感受到科学实验的严谨与乐趣。成都大学的专业实验室设备与高校导师的指导,让课本里的“遗传物质”变得真实可触。
守护生命的“急救课堂”:心肺复苏术实操
“双手重叠、掌根按压、每分钟100-120次……”在医学科普区,同学们围聚在模拟人周围,认真学习心肺复苏术(CPR)。从理论讲解到分步演示,再到亲自上手操作,每个孩子都全神贯注。“按压时要注意力度,不然救不了人还会伤到对方。”一位同学在实践后分享道。这场实用的急救课程,不仅教会孩子们一项“救命技能”,更传递了“关爱生命、乐于助人”的社会责任感。
高校资源赋能,让实践课程“活”起来
作为学校“高校+基础教育”协同育人的重要一环,成都大学长期为二仙桥学校提供实验室资源、专业导师指导与科普课程支持。此次活动中,高校场馆的沉浸式体验、科研设备的直观应用、大学生志愿者的现场引导,让科学教育跳出了课本局限,真正实现“做中学、研中思”。正如老师所说:“当孩子们在大学实验室里动手做实验、在人体科学馆里触摸生命奥秘时,他们对科学的兴趣与探索欲被真正点燃了。”
春日实践的“成长答卷”
从微观细胞到宏观生命,从生物实验到急救技能,一天的实践活动在同学们的恋恋不舍中落下帷幕。回程车上,孩子们捧着自己提取的草莓DNA标本、记录满页的观察笔记,眼中闪烁着求知的光芒。希望科学教育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好奇心的呵护、探索力的培养。希望每一次走进高校的实践课,都能成为孩子们心中一颗“科学种子”,在未来的日子里生根发芽。
副校长刘向东在活动总结中强调:“今天的大学实验室之旅,不仅是一堂科学课,更是一把打开未来之门的钥匙。当同学们亲手提取DNA、操作显微镜、学习急救技能时,你们收获的不仅是知识,更是探索未知的勇气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希望每一次实践课都能让你们明白:科学不是遥不可及的理论,而是藏在生活中的无限可能。愿你们带着这份好奇心,在未来的道路上继续探索,成为敢于创新、心怀大爱的时代新人!”
此次“探索科学奥秘”实践活动,是“高校联动实践课程”的又一次生动尝试。未来,学校将继续依托优质高校资源,打造更多元化的校外拓展课堂,让孩子们在真实情境中学习、在实践探索中成长,真正成为“眼中有光、心中有梦、手中有力量”的新时代好少年!(魏雅莉 通讯员 张耀尹)
二仙桥学校,大学实验室,科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