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光友,北京第二外国学院成都附属中学校长,中共党员,中学高级教师,成都市领航校长,成都市九年一贯制专委会“管理专家”,武侯区特级校长,历任武侯区教育局中学教育负责人、成都市石室双楠实验学校校长、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书记、成都市武侯高级中学副校长、成都市第五十中学德育处主任。多次到马里兰大学、台湾等地教育交流与学习。主研四川省普教科研资助金课题《极课大数据研究》。主研的课题《设置课堂核心问题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荣获武侯区第二届教育科研成果优秀奖;《九年一贯制学校乐活课堂“微练习”自我评价模式》荣获武侯区首届校教育教学改进优秀成果奖;有多篇论文获省市奖励或发表,其中论文《美国教育:十个想不到》发表于《中国西部教育》;《向李镇西学习当校长》发表于《中小学管理》;《三位恩师教我当老师》、《学习型学校建设路径探索》发表于《时代教育》。
01
2018年,电视剧《大江大河》在全国热映,口碑爆棚。这部片子以三个贫穷青年的奋斗历程为主线,观众们透过步步推进的剧情,看着他们考大学、办窑厂、卖馒头、做生意等,一路从底层拾级而上。
“单纯、固执、执着”是剧中角色宋运辉的性格,他心思单纯,做起事来心无旁骛,且不是一根筋的书呆子式学霸,他思路灵活,敏锐度高,是主角三人团中的“智商担当”。
在乡下插队时,宋运辉每天除了养猪就是读书备考,上了大学一心学习、进步,进了工厂则孜孜不倦地钻研技术。
本文“主角”何光友和宋运辉当然并不太像。一个是教育工作者,另一个是化工厂技术员;一个要秉着匠人精神深入师生家长的精神世界,另一个则是要于金州化工厂闯出一片天地。
可从某种程度上看,两人却又在性格上有着朦胧的相似——他们让自己活得真实且清醒。
与剧中人物宋运辉成长背景相似,何光友出身于四川达州的一个小村庄,通过不断考学,使他从一个偏僻而贫困的乡村走出,深耕中学教育。
教育的功能是伟大的,她可以使更多的人跨越出身、种族、区位、成见等有形与无形的障碍,实现社会角色的转变。
也许正因如此,何光友对教育总是抱着一种神圣的情怀,对学校、老师总有一种特别的亲近感。
“对知识的渴望,更重要的是对机会和机遇的渴望”,何光友说这对改变命运太重要了。
曾经的何光友像是一个觉得自己掌握了世界真理的少年,在教育行业勇敢挑战自我;经过岁月的洗礼后,“少年”的包容性变强,对世界和人性的理解也更加深刻。
但初心依旧不改,2018年,何光友携手北二外成都附中筹备组全体成员再上创业征程。
名校校长光环太亮,备受瞩目也是难免。何光友更期盼有一天有人说“何光友这个校长的修养真不错”。
02
初心是什么?
《朗读者》上说:“初心可能是一份远大的志向,世界能不能变得更好,我要去试试。”“初心也许是一个简单的愿望,靠知识改变命运,靠本事赢得荣誉。”
教育者的初心也许更朴实,他们只是特别崇拜自己的某一个老师,而选择这一行,或是家庭氛围使然,或者,就是喜欢与孩子们在一起。
何光友最初想做老师,是在初中时遇见了一位很好的语文老师。因为诸多因素,年少时的他性格内向敏感,极不自信,成绩也不大好。
然而,就是这位老师,彻底改变了他,改写了他的命运。
“记得那是一个下着瓢泼大雨的日子,好多家长拿着斗笠、蓑衣来接孩子,天越来越黑,乌云密布,我心里的恐惧越来越大……”何光友回忆道。
突然走廊后面有个声音叫出何光友的名字,“你怎么还不走?来,跟我一起走。”
语文老师有一把黑色的洋伞,那时的何光友从未撑过伞,跟着老师走了大概一两里地,就到老师家了。天仍在下雨,语文老师把伞拿给他,让他撑着走。
何光友哽咽道,“把伞递给我的时候,看见老师左侧肩膀全部淋湿了。一个人撑把伞都会淋湿,更别说两个人。”
雨过天晴,当他走上山坡,“感觉全身轻松,走到山头也毫不费力,一直在跑。这把伞有力量,一直牵引着我。”
那时的何光友觉得自己很卑微,渺小到误以为没有老师能叫得出他的名字,“但这次以后,内心的自信就有了。”
第二天到办公室,何光友把伞还给语文老师,由于太腼腆,当时也没能说出一句感谢的话。但他的内心,早已澎湃。
其实初中时期,何光友的语文成绩一直不好,到了中考,语文却考得特别好。高考填报志愿,他毅然决然地选了中文系。
太多数不清的细节,像一束束阳光,照亮了他灰暗的少年时期。那时,他心里种下一粒种子:将来,我要做一个像“语文老师”一样的老师,成为一束光,去照亮每一个需要温暖的灵魂。
这也成了何光友的理想,以及坚守到现在的教育初心。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教育初心变得越来越丰盈、坚定……
03
这份教育理想,一直激励着何光友“做老师,不肯也不愿放弃”。
人生第一份工作,何光友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教师。年轻时有多次转行机会,教书第一年,他直接拒绝了当领导秘书;到机关去,会有很好的发展,也主动放弃;缺团委书记,自己也不争取……
在别人看来,这是很傻的事情。但只有他自己知道,初心在哪里,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再疲倦,在孩子面前也不能懈怠;每堂课都要认真备课;不经意的一句话或者一个举动,一件小事情就可能改变一个孩子的命运。有可能一次谈话就会让教育真正发生,就能让孩子向着更明亮的方向,更善良的方向,更高的方向去努力。”何光友一直这样警醒着自己。
从2018年3月起,何光友携北二外成都附中筹备组一行,到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二外附中考察学习;专程前往中国教育科学院、成都市教育人才服务中心,请专家指导学校发展;确认开启“一带一路创新人才培养”探索之路;探索中高考改革方向;访锦城一中、天府七中等成都名校,学优秀经验……
终于,2018年9月3日,北二外成都附中迎来首批新生。
当日,家长们纷纷牵着孩子,依次从校门右侧穿过“中学之门”前往“守正大道”,拿着父母准备的家书,接过何光友校长准备的开学礼物。“学生的每一步前进对家长来说是希冀,对学校来说是责任。”
何光友向全体学子寄予三点希望:希望大家都能成为“眼里有光、脸上有笑、心中有人”的人;希望孩子们都能成为“自信阳光善表达”的国际化人才;希望同学们相信,每个学生都是珍贵的、独一无二的生命载体,每个人的未来都充满无限希望。
北二外成都附中设有五门小语种:德、法、日、韩、阿拉伯。在原有学科教室基础上,为小语种配备了专业教室。
尤其是阿拉伯语课程,少有学校开设,是响应“一带一路”方针战略,为打造“一带一路”人才专门定制的。
2018年9月7日,成都市市长罗强率队走访北二外成都附中。罗强特意用三门外语给北二外师生打招呼。还参观了学校英语和小语种学科教室。
“一所新建学校,有些地方还没完工,也没什么办学成绩,成都市市长、分管教育的副市长、市教育局局长都来看望慰问,关心关注学校发展困难,对我们北二外成都附中来说,是莫大的鼓励。”何光友说。
04
什么是“牛人”?
不一定是职位高的人,也不一定是挣钱多的人,而是那些事事都能洞若观火、走一步可以看三步的人。走一步能看到后三步,靠的是过人的洞察力,要了解时局,也要了解人,看出事物的发展趋势,对未来作出精准预测。
回首2018,“牛人”何光友形容是“非常扎实地走过来”。
“扎实”是指原计划走一步,但学校已大跨越三步:一是,原计划不能如期开学,会借校上课,现稳步迈入“阳光学子追梦人”第二学期;二是,成功建立“五四制”班级,全面推行四年制教育实践;三是,提前一年招了高中老师,“12年贯通”即将成型。
何光友表示,招高中,于他而言,是情结所在,是让他兴奋的事情。“办高中挑战很大,但我们无惧挑战。语言学习,年龄越小越好,与天赋有关,与办学追求有关。北二外成都附中是全国唯一一所公办中学校,开齐5门小语种。我们希望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能贯通培养。”
“来北二外成都附中,很值。”何光友眼神里确是满满的坚定。
每天早晨六点起床,通常会锻炼40分钟,一般在小区跑一跑,冬天冷就在屋里通过简单器械活动活动。七点出门开车去学校,七点半能到学校,接收孩子们的“暴风问好”。
一大早,孩子们见着校长,都会亲切地说声“校长好”。这个时候,何光友内心是充实且踏实的,“看着学校一天天在变化,我们能给孩子更好的教育,尤其是更好的课程,还有些是其它学校不具备的课程。这影响的就不是一个孩子,而是几百个,上千个家庭,很有价值,是金钱、名利不可比,不能比的。”
2018年,在何光友引领下的北二外成都附中阔步前进:
学子们在演讲口才、小语种、数学建模等课程中畅游于知识海洋,在经典戏剧、新年音乐会、小语种朗诵大赛等活动中培养能力、陶冶情操;
家长们在“合格父母培训”中,知道做合格父母需要不断学习、练习、修习;
老师们在开学第一“试”中,感受“中考”与“高考”的洗礼,也在北二外成都附中这片沃土上迅速成长为更优秀的自己。
05
此前,某电视台专题聚焦成都市武侯区实施“两自一包”改革成果,引发强烈讨论和关注。而代表武侯区“出征”,并一举扛起“顶级旗舰高中”大旗的北二外成都附中,自然吸睛无数。
北二外成都附中采用“两自一包”创新管理模式,即教师自聘、管理自主、经费包干,把办学自主权、人事权和财权还给学校。
在这种模式下,教师评价也将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学校初步计划实施评星机制,“撇开”任教年龄和资历,用努力证明,让所有老师凭实力说话。
在此模式下,当下何光友又有哪些思考和探索呢?
宏观:给学校争取更高的平台,整合更丰富的资源
何光友规划道,比如会去往北京,拜访各国大使馆教育管理官员,与中国外交官联谊会等合作,开展“一带一路薪火相传·前大使对话未来外交家”系列高端国际教育课程;
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创新实验室携手建立人工智能工作室;
拜访航天部教育中心,取得航天拔尖人才基地学校授牌,把人工智能与航天结合起来;
建立一带一路基础教育研究协同中心;
对接小语种母语国家友好学校,6门外语都要有母语国家的夏令营;
与西南交大、川大、川外成都学院对接,争取6门外语的外教支持等。
“我们会在新六年级、新七年级、新高一,建立外交基地班和航天基地班,对接未来高考。期望第一届高中毕业生就有能考起清华北大的学生。”何光友介绍道。
中观:着眼于学校机构设置、组织架构和以制度为核心的文化建设
“第二学期起,我们会出一个教师手册,涵盖教师在学校各方面的制度;还会有学生手册,介绍学校办学历史、文化理念等……”
何光友表示,学校下一步会尽可能把权力下放。简政放权,权力下移,强调过程管理,不是以不信任为前提的对老师监督,而是变成以信任为前提的文化建设。
“也就是说,平时年级主任、部门主任,甚至是校长,主要作用是团建,关心老师。由监督老师干工作,变成尽量劝老师放松压力,不要把学生,不要把自己逼得那么紧。”何光友强调,在北二外成都附中这样的新机制学校,老师主动性本来就高,因为制度上是以评价团队,激励团队为主。
微观:狠抓课程和课堂
何光友介绍道,课程上,会从小学、初中、高中,把它贯通,保证连续性。“六年级到七年级没有小升初考试,初中到高中没有初升高考试,形成纵向贯通;高三和大一有前置课程的贯通。”
课堂转变“以老师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课堂”为“以学生学习为主,以学生学习体验为根本追求”的课堂。
何光友透露,“本学期会全面推行“回想笔记”,指导学生怎么学,老师怎么教,充分进行小组建设,实行情景化教学,提升学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学月为单位进行跨学科融合学习。”